《水龙吟·己巳二月象甫还里,出竹石丈象徵题,象为郑叔问补图,即用叔问题象韵》
时间: 2025-01-17 09:48: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龙吟·己巳二月象甫还里
作者:金兆蕃
朝来东阁重窥,苔痕草色当年异。
絮筛风劲,萍黏浪转,晨星还几。
西塞春残,谁怜蓑笠,闲渔身世。
须眉再觌,云寒石瘦,有无限,低徊意。
追忆黄鸡恶识,吊长沙日斜庚子。
神山飘渺,海枯尘黯,青鸾难致。
冰雪荒江,风烟乔木,茫茫感此。
绎泉明遗令旧家松菊,道归来是。
白话文翻译
今天早晨再次在东阁远眺,发现苔藓的痕迹和草色已经和往年不同。
春风劲吹,柳絮飞舞,浮萍随波荡漾,晨星还挂在天边几何。
西塞山春色已渐远,谁来怜惜那蓑衣和斗笠,闲适的渔人身世?
再见到须眉,云冷石瘦,心中无限感慨,徘徊不去。
追忆往昔,黄鸡的叫声记忆犹新;缅怀长沙,日斜时分,庚子年间的情景。
神山飘渺如烟,海水枯竭,尘埃暗淡,青鸾难以飞来。
冰雪覆盖的荒江,风烟缭绕的乔木,心中感慨无尽。
泉水清澈,遗留的松菊依旧,归来时那是我所追寻的。
注释
- 东阁:指东边的阁楼,通常是观景之所。
- 苔痕草色:苔藓的痕迹与草的颜色,寓意岁月的变迁。
- 絮筛风劲:形容风力强劲,柳絮如筛般飞舞。
- 西塞:指西边的山,象征春天的消逝。
- 蓑笠:指渔夫的蓑衣和斗笠,象征渔人生活的闲适。
- 须眉:指年长的男子,表现时光的流逝。
- 青鸾: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美好的愿望。
- 遗令:遗留下来的命令或愿望,暗指昔日的情感与记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兆蕃,清代诗人,字梦阮,号菊庐,生于明末清初。他以才情出众、诗风清新而著称,尤其擅长咏史抒怀及描写自然景色,作品中常蕴含个人情感与历史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己巳年二月,象征着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对自然景色的感慨。诗中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记忆的珍惜,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水龙吟·己巳二月象甫还里》是一首充满感慨的抒情词,透过描绘自然景色,诗人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深刻思索。开篇即以“朝来东阁重窥”引入,诗人站在东阁,回望过去的岁月,苔痕与草色的变化反映出时光的无情。随着春风的劲吹,诗人回忆起往昔的宁静与闲适,心中充满无限的感慨。
词中多次提到自然景物,如“絮筛风劲”,“冰雪荒江”,这些描绘不仅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春天的残留与蓑笠的闲适,仿佛在提醒我们珍惜当下。
最后,诗人以“道归来是”收尾,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融为一体,表达出对归属感的渴望与对美好过往的怀念。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在于其清新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交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朝来东阁重窥:清晨,诗人再次在东阁观望,暗示对往昔的思考。
- 苔痕草色当年异:苔藓和草的颜色与往年不同,象征岁月的变迁。
- 絮筛风劲,萍黏浪转:描绘春风的劲吹和水面浮萍的变化,渲染自然的动态。
- 西塞春残,谁怜蓑笠:春色渐去,蓑衣和斗笠的闲适生活被人遗忘。
- 须眉再觌,云寒石瘦:再见到年长的朋友,感叹岁月带来的变化。
- 追忆黄鸡恶识:追忆过去的生活细节,感慨时光的流逝。
- 神山飘渺,海枯尘黯:神山的虚幻和海水的枯竭,暗示未来的不确定。
- 冰雪荒江,风烟乔木:自然的荒凉与风烟中随处可见的孤独感。
- 绎泉明遗令旧家松菊:清泉明澈,松菊依旧,暗喻对家乡的眷恋。
- 道归来是:最终的归属感,强调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神山飘渺”比喻人心向往的理想。
- 拟人:如“云寒石瘦”,形象地描绘出自然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词在句式上有着整齐的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中心思想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诗人通过对往昔的追忆,表达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阁: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苔痕草色: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 蓑笠:寓意生活的简朴与自在。
- 青鸾:象征美好的愿望与追求。
这些意象在诗中相互交织,构建出一个丰富而富有层次的情感空间,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西塞春残”指的是?
A. 春天即将结束
B. 西边的山
C. 渔人的生活
D. 诗人的忧伤 -
填空题:诗中“朝来东阁重窥”表达了诗人对_____的思考。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青鸾”象征着幸福的未来。 (对/错)
答案
- A
- 过去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同样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过往的追忆。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描绘春天的美景,同时包含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金兆蕃的作品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与自然景物的结合,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而李白则更显豪放与奔放。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各自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欣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