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二首 其一 1948年岁暮初抵岭南》
时间: 2025-01-04 06:56: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二首 其一 1948年岁暮初抵岭南》 作者: 李祁
十载归来仍故我,战墟满目尘埃。
可能劫外认馀灰。
堂深留梦永,寒重拨弦哀。
初日园林柳杏浅,有人曾共徘徊。
春风入鬓寸眉开。而今成往事,呜咽逐秦淮。
白话文翻译
我经过十年的漂泊归来,依旧是昔日的我,但眼前却是满目疮痍的战场。
或许我已经在灾难之外认不出这片土地的残余。
深宅大院里我仍旧沉浸在梦中,寒冷的弦音拨动着我的悲哀。
初升的阳光洒在园林,柳树和杏花刚刚发芽,曾经和你一起徘徊的身影仍然在我心中。
春风轻拂,唤醒了我眉头间的愁苦。而如今这一切都化作往事,我只能呜咽着追忆那条秦淮河。
注释
- 十载:十年。
- 归来:返回故乡。
- 故我:指仍然是过去的自己。
- 战墟:战争遗留下来的废墟。
- 劫外:指灾难之外。
- 余灰:残留的灰烬。
- 堂深:深邃的庭院。
- 拨弦:弹奏乐器,暗指哀伤的情感。
- 初日:初升的太阳。
- 园林:指花园。
- 徘徊:踱步,形容徘徊不去的情思。
- 春风:春天的风,象征温暖和希望。
- 呜咽:低声哭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祁,近代诗人,生于动荡时代,经历了社会变迁和历史巨变,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交融,风格多样,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乏现代意识。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1948年,正值作者初抵岭南之际,经历了十年的战乱与流亡,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怀念与伤感,反映了时局动荡下人们对美好往昔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通过对比和对仗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复杂情感。诗中“十载归来仍故我”一句,直白地表达了作者对归来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展现了十年间的沧桑与变迁。接下来的“战墟满目尘埃”则将环境的惨淡与内心的失落结合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突显出战后重建的艰难。
“堂深留梦永”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留恋,深宅大院似乎是他梦中的安宁之所,而“寒重拨弦哀”则运用了音乐意象,暗示着内心的忧伤与孤独。即使在阳光明媚的春日,诗人依旧无法摆脱沉重的情感。
最后两句“而今成往事,呜咽逐秦淮”,不仅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也通过“秦淮”的典故,深化了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与细腻的描绘,成为了对历史与个人经历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载归来仍故我:表达诗人经历了十年历程,依然是原来的自己,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个人的坚持。
- 战墟满目尘埃:战后景象惨淡,显示出社会动荡带来的苦难。
- 可能劫外认馀灰:暗示对家乡的陌生与无奈,劫难之后的灰烬象征着人们的失去。
- 堂深留梦永:深邃的院落中,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留恋。
- 寒重拨弦哀:音乐带来的悲伤,反映出内心的压抑与孤独。
- 初日园林柳杏浅:春天的初阳照耀着新芽,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有人曾共徘徊:思念与怀旧的情感在此处显露无遗。
- 春风入鬓寸眉开:春天的气息唤醒了诗人的感受,眉间的愁苦似乎被风轻拂。
- 而今成往事,呜咽逐秦淮:过往的一切如烟消散,只能默默追忆,秦淮河的意象更添了伤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战墟”与“余灰”比喻战争带来的创伤。
- 对仗:如“初日园林柳杏浅”与“春风入鬓寸眉开”,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运用音乐、春天、柳杏等意象,表现情感的丰富性。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过去的回忆与现实的对比,表现了对家乡与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的忧虑与不安。整首诗情感深沉,反映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战墟:象征战争的残酷与破坏。
- 余灰:代表失去与无法复返的往昔。
- 园林:象征生活的美好与和谐。
- 春风:寓意温暖与希望。
- 秦淮:承载着文化与情感的历史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十载”代表什么?
- A. 十年
- B. 十个月
- C. 十天
-
“寒重拨弦哀”中“拨弦”指的是什么?
- A. 弹奏乐器
- B. 播种
- C. 尝试
-
诗中提到的“秦淮”象征什么?
- A. 美好生活
- B. 战争
- C. 未来的希望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战乱后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故国的忧虑与思念,具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 辛弃疾《青玉案》:虽主题略有不同,但同样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望有深刻的表达,两首诗都展现了个人在历史变迁中的感受。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李祁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