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其四》
时间: 2025-01-19 18:58: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劝君南行莫适越,北行莫适燕。
昭王勾践已千古,孤臣重到心茫然。
君不见吴越争雄东海边,勾践英英方少年。
低心求士报吴耻,范蠡用之能回天。
高岸深谷一朝异,三江五湖皆变迁。
试问甬东夫妇人三百,何如会稽甲盾士五千。
又不见燕齐逼处北海壖,忍诟包羞深自怜。
齐强燕弱恣轥轹,虽欲报之无由缘。
乐毅飘然自魏至,专阃摄行大将权。
势如山崩黄河决,东下七十二城如转圜。
两君今不见,何人肯掷黄金千。
先筑高台后铸像,日月照耀云霞上。
白话文翻译:
劝您南行不要去越国,北行也不要去燕国。
昭王和勾践已经成为千古的历史,孤独的臣子心中充满茫然。
您可曾看到吴越两国在东海边争雄,勾践当年英俊少年。
他放下身段寻求贤士报仇,范蠡的运用能改变天命。
高岸和深谷一朝之间就会变,三江五湖皆随时光变迁。
试问宁波东边的三百位妇女,哪能比得上会稽的五千甲士?
再看燕齐两国逼近北海,忍受着诽谤和羞耻深自怜惜。
齐国强大,燕国弱小任其蹂躏,虽然想要报仇却无可奈何。
乐毅飘然自魏国而来,专权掌控将军的权力。
形势如同山崩河决,东下的七十二座城如转动的圆盘。
两位君主如今不再,谁愿意抛掷千金黄金?
先修筑高台再铸造像,日月照耀在云霞之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适: 适合、去。
- 勾践: 春秋时期越国的国君,曾被吴国打败,后忍辱负重,最终复仇成功。
- 孤臣: 孤独的臣子,指在政治上被孤立的人。
- 吴耻: 指被吴国所辱。
- 范蠡: 勾践的谋士,助他复国。
- 高岸深谷: 比喻环境的变化。
- 夫妇人: 指当时的妇女。
- 甲盾士: 指装备甲胄的士兵。
- 乐毅: 战国时期的将领,以智勇著称。
- 专阃: 指专权,掌控重权的意思。
- 七十二城: 比喻城池众多,形势复杂。
典故解析:
- 勾践与范蠡: 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复兴越国,范蠡是其重要助手。
- 乐毅: 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因善于用兵而闻名,被称为“谋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骆成骧(1888-1948),近代诗人,生于浙江,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积极参与社会运动,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风格多样,善于用古典诗词表达现代情感。
创作背景:
《行路难 其四》是骆成骧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创作的,反映了对历史的沉思与对现实的无奈,诗中通过历史人物与事件,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对故国情怀的追忆。
诗歌鉴赏:
《行路难 其四》通过历史典故与现实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思考。诗中以劝君南行与北行开头,展现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无奈。骆成骧用勾践与范蠡的故事,展现了历史的无常与英雄的悲剧,勾践的忍辱负重与范蠡的智勇双全,成为诗中重要的意象,映射出现实中人们的困境与挣扎。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描绘燕齐两国的对峙,展现了当时国家间的复杂关系与个人的无力感,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迷茫。结尾处提到“何人肯掷黄金千”,更是表现了对权力与财富的无奈追求,揭示了一个无英雄的时代,令人深思。
整首诗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与对仗,使诗歌在节奏与情感上都显得丰富而有力。同时,历史典故的引用,使得诗歌不仅在情感上打动人心,也在思想上引人深思,构成了骆成骧特有的诗歌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劝君南行莫适越,北行莫适燕: 劝告君主不要去越国与燕国,反映了对国家政治局势的担忧。
- 昭王勾践已千古,孤臣重到心茫然: 提及历史人物,显示出孤单与迷茫的感觉。
- 君不见吴越争雄东海边,勾践英英方少年: 提到吴越之争,暗示了历史的变迁。
- 低心求士报吴耻,范蠡用之能回天: 描述勾践的策略与范蠡的能力,表现出志向与希望。
- 高岸深谷一朝异,三江五湖皆变迁: 表达历史的变幻无常。
- 试问甬东夫妇人三百,何如会稽甲盾士五千: 对比宁波与会稽的士兵,暗示力量的差异。
- 又不见燕齐逼处北海壖,忍诟包羞深自怜: 描绘燕齐的对峙与内心的羞愧。
- 齐强燕弱恣轥轧,虽欲报之无由缘: 反映对现实的无奈与无能为力。
- 乐毅飘然自魏至,专阃摄行大将权: 提及乐毅,表现出才智的影响力。
- 势如山崩黄河决,东下七十二城如转圜: 比喻形势的严重与突变。
- 两君今不见,何人肯掷黄金千: 感叹英雄不再,权力的渺小。
- 先筑高台后铸像,日月照耀云霞上: 表达对历史的铭记与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 “势如山崩黄河决”比喻形势的危急。
- 对仗: “高岸深谷”、“三江五湖”展现对称美。
- 排比: 诗句结构的对称与重复,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回顾与现实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个人的无奈,揭示了一个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勾践: 忍辱负重,象征坚韧与希望。
- 范蠡: 智慧与谋略的象征。
- 高岸深谷: 变迁与不确定性的象征。
- 黄金: 权力与财富的象征,反映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勾践”是哪个国家的国君?
A. 吴国
B. 越国
C. 齐国 -
诗中对比的“宁波东边的三百位妇女”与哪类士兵?
A. 一千农民
B. 五千甲士
C. 三百商人 -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乐毅”是哪个国家的将领?
A. 齐国
B. 越国
C. 魏国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行路难 其一》- 李白
-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诗词对比:
- 《行路难 其一》与《行路难 其四》: 两者都表达了行路的艰难,但《其四》更侧重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而《其一》则更多表现个人的孤独与坚持。
- 《过零丁洋》与《行路难 其四》: 都通过历史反思现状,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文天祥更强调个人的忠诚与牺牲精神。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骆成骧诗集》
- 《历史的回声:古典诗词中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