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歌三首》

时间: 2024-09-19 21:59:41

十万鸣弦小十王,曾驱叛寇入河湟。

青海便为胡部落,赤斤元是汉封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万鸣弦小十王,曾驱叛寇入河湟。
青海便为胡部落,赤斤元是汉封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十万弓箭手的英勇,曾经驱赶叛乱者进入河湟地区。青海地区成为了胡人的部落,而赤斤则是汉朝的边疆。

注释:

  • 鸣弦:指的是弓箭发出的声音,这里形容军队的强大。
  • 小十王:可能指代小规模的王侯或部落首领。
  • 叛寇:叛乱的敌人或侵略者。
  • 河湟:位于今甘肃、青海一带的地理名词,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与经济区域。
  • 青海:指的是青海省,古代为胡人部落的聚居地。
  • 赤斤:古代汉朝的一个地名,象征着汉朝的边疆。

典故解析:

“十万鸣弦”可以看作是对汉朝征伐的描绘,反映了历史上汉朝与外族之间的战争与冲突。河湟地区在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交融的地方,诗中提到的“胡部落”指的是当时的外族势力,对汉朝形成了威胁。赤斤作为汉封疆,展示了汉朝的疆域和防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时春是明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多以历史和军事为题材,语言朴实,情感真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反映明代与外族的关系及对边疆防御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与对汉民族的自豪感。

诗歌鉴赏:

《河西歌三首》是赵时春传达对边疆的关注和对历史的反思之作。诗中通过“十万鸣弦”的描绘,展现出军事力量的强大与威严,营造出一种气势磅礴的场景,暗示了汉朝强盛的年代。接着,诗人提到“叛寇”被驱赶,反映了对国家安全的重视以及对历史英雄的歌颂。同时,“青海便为胡部落”的描写,揭示了民族对立的复杂性,汉族与胡族的关系在历史上常常是战争与和平交替的。最后“赤斤元是汉封疆”则是对汉朝边疆的自豪感的表达,体现了对国家疆域的珍视和对先辈英雄的铭记。整首诗不仅有着浓厚的历史感,也发出对未来的期望与警惕,展示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万鸣弦小十王:形容汉军的强大,指的是十万士兵如同弦乐般齐鸣,表现出士气高昂。
  • 曾驱叛寇入河湟:讲述了汉军曾经成功地将叛乱者驱赶入河湟地区,展现出军事的胜利。
  • 青海便为胡部落:指出青海地区成为胡人的聚居地,暗示着外族对汉朝的威胁。
  • 赤斤元是汉封疆:说明赤斤地区是汉朝的边疆,强调了汉朝在这片土地上的统治地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士兵的弓弦声比作乐器的鸣响,增强了诗的气势。
  • 对仗:诗中用词整齐,形成对称,使得语言更加优美。
  • 夸张:通过数量“十万”来强调汉军的强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现了对国家安全和历史英雄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对汉朝的自豪与对外族威胁的警惕,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鸣弦:象征军队的力量与士气,表现出战斗的气氛。
  • 叛寇:代表威胁国家安全的敌人。
  • 河湟:象征着历史的战场与交汇之地。
  • 胡部落:代表外族,反映了民族之间的对立。
  • 赤斤:象征汉朝的疆域与边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十万鸣弦”中“鸣弦”指的是什么?

    • A. 弹琴
    • B. 射箭
    • C. 吹号
    • D. 说话
  2. 诗中提到的“胡部落”是指什么?

    • A. 汉族
    • B. 外族军队
    • C. 民间百姓
    • D. 诗人
  3. “赤斤元是汉封疆”中“汉封疆”指的是什么?

    • A. 汉朝的文化
    • B. 汉朝的边界
    • C. 汉朝的人民
    • D. 汉朝的经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1. 《登高》(王之涣):表现了对国土的眷恋与忧思。
  2. 《静夜思》(李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

两首诗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或故乡的深切情感,反映了历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参考资料:

  • 赵时春作品集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