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兰 新月
作者: 程茯娥 〔清代〕
浮云散尽。一丝露出银塘冷。
照上妆台。羞染春山弄玉钗。
波光透入。金仙肯受虾蟆蚀。
雁影楼西。认作弓弯不敢飞。
白话文翻译:
浮云散去,露出一丝寒冷的银色水塘。
照在妆台上,春山的妆容羞涩地映染着玉钗。
波光透过水面,金色的仙女怎会愿意接受蛤蟆的侵蚀?
雁影在楼西飞过,误认为那是弯弓,因而不敢飞翔。
注释:
- 浮云:指天空中的云彩,象征变幻不定。
- 银塘:水塘泛着银色光泽,形容水面清冷。
- 妆台:化妆用的桌子。
- 春山弄玉钗:春天的山色映衬着玉钗,形容春色的美丽。
- 金仙:这里指美丽的女子,或仙女形象。
- 虾蟆蚀:蛤蟆的侵扰,意指丑陋的事物侵蚀美好的事物。
- 雁影:大雁的影子,象征自由与飞翔。
典故解析:
“弄玉钗”出自古代的美好传说,指的是美好的事物被美丽的山水映衬。雁影则常用于象征高飞与自由,反映出诗人对自由和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茯娥,清代女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女性的内心世界和自然之美,风格细腻而婉约。
创作背景:
《减兰 新月》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诗中体现了对自我形象的重视和对自然美的向往。
诗歌鉴赏:
《减兰 新月》以清新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摹了自然与女性之美。诗的开头“浮云散尽”便营造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氛围,象征着纷乱过后的宁静。接着,通过“银塘冷”的描写,传达出清晨的寒意与静谧。妆台前的女性,羞涩地映衬着春山的美丽,表现了女性对美的追求与自我形象的敏感。
“波光透入”一句则引发了一种对美的渴望与自我保护的矛盾,金仙不愿接受虾蟆的侵扰,象征着女性在追求美好生活时对于外界丑恶的抵制与拒绝。而最后一句“雁影楼西”,则以雁的影子象征着自由与飞翔,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向往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整首诗情感凝练,意象鲜明,展现了作者对生活、自然与自我形象的深刻思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浮云散尽:象征着生活中的困扰与纷杂已消散,迎来宁静。
- 一丝露出银塘冷:寒冷的水塘映衬出清晨的美,表现出自然的宁静与冷清。
- 照上妆台:自然光照射在妆台上,体现生活的细腻。
- 羞染春山弄玉钗:春山的美丽让女子感到羞涩,融入环境之中。
- 波光透入:水波荡漾,象征着情感的流动。
- 金仙肯受虾蟆蚀:美好事物不愿接受丑陋的侵袭,表达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情感。
- 雁影楼西:象征自由与向往,结尾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金仙”比喻美丽的女性形象。
- 拟人:自然景物被赋予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我形象的重视以及对外界丑陋事物的抵制,体现了一种女性的自我意识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浮云:象征着生活中的纷扰与无常。
- 银塘:代表清静、纯净的内心世界。
- 妆台:表现女性的自我审视与美的追求。
- 春山:象征着生命的蓬勃与自然的美丽。
- 波光:象征情感的流动与变化。
- 雁影:象征自由与追求理想的勇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浮云散尽”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生活的宁静
B. 纷乱与困扰
C. 春天的到来 -
“金仙肯受虾蟆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美的追求
B. 对丑陋的抵制
C. 对生活的无奈 -
诗中提到的“妆台”主要象征什么?
A. 女性的外表
B. 生活的细腻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描绘女性内心世界,情感细腻。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达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程茯娥的《减兰 新月》均描绘自然之美,但王维偏重于山水之境,程茯娥则更强调女性的内心感受,二者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古诗词赏析与解读》
-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