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枝歌送萧月潭
子期逝矣谁知音,
堪舆茫茫劳我心。
石坛后夜好明月,
忆尔琴中飞佩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已故友人子期的思念。子期已去,谁能理解我的心声?在这浩瀚的天地之间,我的心情倍感劳累。夜晚,在石坛后面明亮的月光下,我怀念你弹琴时的那悠扬音韵。
注释:
- 子期:古代著名的琴师,代表着高超的音乐才能,常被用作对友人深刻怀念的象征。
- 堪舆:指的是地形、环境等,这里指广阔的天地。
- 茫茫:形容广阔无垠,也有迷惘的意思。
- 石坛:可能是古代的祭祀或聚会场所,暗示沉静的环境。
- 飞佩吟:形容琴声如佩饰轻轻摇动,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
典故解析:
- 子期:在古代文人中,子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与伯牙的友谊被后人广泛传颂,象征着知音难觅。诗中提及子期,既是对其音乐才能的赞美,也是对其离去的惋惜。
- 明月:月亮在古诗中通常象征着思念和孤独,诗人通过月光的明亮来映衬自己的孤寂与对友人的怀念。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朱綝,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所知,但其诗作常流露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及对生活的感悟。
-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回忆起与子期的往事,因而感慨万千,写下此诗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竹枝歌送萧月潭》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诗人朱綝通过对已故友人子期的怀念,展现了深切的友谊与孤独感。开篇以“子期逝矣谁知音”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离去后的无奈与孤独。接着的“堪舆茫茫劳我心”则更深层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忧伤,面对浩瀚的天地,自己却感到无所依靠。
第三句“石坛后夜好明月”将场景描绘得宁静而清晰,明月的清辉为诗人提供了一个思考与回忆的空间。最后一句“忆尔琴中飞佩吟”则是对友人琴声的怀念,琴声如佩饰般轻盈,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与对友人的追思。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友人的怀念,也有对音乐的执着,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深刻的感悟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子期逝矣谁知音”:表达了对已故朋友子期的深切怀念,感叹世间难有人知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哀伤。
- “堪舆茫茫劳我心”:在广阔的天地中,诗人内心的疲惫与惆怅愈发显得明显。
- “石坛后夜好明月”:描绘出夜晚明亮的月光,营造出一个静谧的氛围。
- “忆尔琴中飞佩吟”:用音乐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形象地表现了琴声的轻灵与优美。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琴声比作“飞佩”,形象生动,增添了诗歌的韵味。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对友人子期的怀念,体现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竹枝:象征纯洁与坚韧,常用于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 明月:象征思念与孤独,常用来表达诗人的感情状态。
- 琴声:代表音乐的美好与友谊的深厚,作为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子期逝矣谁知音”中的“子期”指的是: A. 一位琴师
B. 一位诗人
C. 一位画家 -
诗中提到的“石坛后夜好明月”描绘的是: A. 繁华的城市
B. 安静的夜晚
C. 喧闹的集市 -
诗的中心思想主要是: A. 对友人的怀念
B. 对音乐的赞美
C. 对自然的描写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静夜思》李白
-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中的思念情感与这首诗相似,但《静夜思》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竹枝歌送萧月潭》则更强调对友人的怀念。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明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