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枝歌
汉世明妃犹有付,
荒祠歌舞与招魂。
胡琴好入巴渝曲,
万里还乡釃酒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提到汉朝的明妃(王嫱),她的事迹仍然被人传颂。在荒凉的祠堂里,仍有人为她歌舞以招魂。胡琴的音色最适合演奏巴渝的曲子,远道而来的游子在酒樽前畅饮,感叹归乡的情怀。
注释:
- 明妃:即王嫱,汉元帝的妃子,因其美貌与才华而受到追崇。
- 荒祠:指废弃的祠堂,常用于祭祀先人或名人。
- 招魂:古代祭祀仪式,用于唤回死者的灵魂。
- 胡琴:一种弦乐器,常用于民间音乐。
- 巴渝:古代巴蜀地区的别称,今四川一带。
- 釃酒:指斟酒,古代饮酒的方式。
典故解析:
“明妃”传说源于《汉书》,讲述了王嫱的美丽与悲剧,反映出古代对女性美德的重视。“招魂”则是反映了对已故者的怀念与敬仰,表达了人们对逝去的事物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嵩,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涉及历史、人物以及自然景观,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竹枝歌》创作于一个对历史充满缅怀和怀旧情感的时代,诗人借古抒怀,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诗歌鉴赏:
《竹枝歌》是一首蕴含深意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明妃”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延续。开篇提及“汉世明妃犹有付”,引发读者对历史的追忆,似乎在告诉我们,尽管时间流逝,但那些伟大的女性形象依然活在民间的传说中。接下来的“荒祠歌舞与招魂”则通过荒凉的场景,展现出对已故者的怀念,体现出一种对文化和传统的尊重。
随着诗意的展开,诗人转向生活的音律,“胡琴好入巴渝曲”,从历史的缅怀转向民间的音乐,表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地域的特色。最后一句“万里还乡釃酒樽”,则是对归乡情怀的深刻表达,诗人通过酒樽传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令人感受到游子心中的无尽惆怅和欣喜。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表现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故乡的热爱,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汉世明妃犹有付:提到的“明妃”指的是王嫱,表现出她在历史长河中的影响力与魅力。
- 荒祠歌舞与招魂:荒凉的祠堂仍有歌舞,说明她的故事在民间仍在传唱,传达出对她的怀念。
- 胡琴好入巴渝曲:胡琴的音色与巴蜀地区的民谣相契合,展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 万里还乡釃酒樽:游子虽然远离故乡,但通过饮酒的方式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歌舞与招魂”,形成平衡的句式。
- 比喻:将文化与历史的传承比作歌舞,体现出传统的延续。
- 意象:胡琴、酒樽等意象,营造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情感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与对生活的热爱,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妃:象征着美与才华。
- 荒祠:象征历史的遗忘与怀念。
- 胡琴:象征音乐的魅力与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 酒樽:象征归属与故乡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汉世明妃”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王嫱
- B. 王昭君
- C. 李清照
- D. 赵飞燕
-
“荒祠歌舞”中,“荒祠”最可能的含义是什么?
- A. 美丽的祠堂
- B. 荒废的祠堂
- C. 热闹的庙会
- D. 祭祀的场所
-
诗中提到的“巴渝曲”主要与哪个地区有关?
- A. 江苏
- B. 四川
- C. 福建
- D. 安徽
答案:
- A. 王嫱
- B. 荒废的祠堂
- B. 四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月下独酌》李白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竹枝歌》均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结合历史人物,展现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诗经与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