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兴 其二》

时间: 2025-01-08 00:52:53

屯聚皆羌属,苍茫路转西。

草深车迹浅,霜重角声低。

军马行无数,山林望欲迷。

老兵通汉语,指点话征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屯聚皆羌属,苍茫路转西。
草深车迹浅,霜重角声低。
军马行无数,山林望欲迷。
老兵通汉语,指点话征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羌族地区的景象,苍茫的道路向西延伸。草丛茂密,马车的痕迹很浅,霜重的早晨,号角声显得低沉。军队的马匹数量众多,山林间让人感到迷失方向。老兵懂汉语,他指引着人们谈论西征的事情。

注释:

  1. 屯聚:指聚集、驻扎的地方,这里指的是羌族的聚居地。
  2. 羌属:指羌族,古代生活在今甘肃、四川一带的少数民族。
  3. 苍茫:形容广阔、无边的样子。
  4. 车迹:指车轮留下的痕迹。
  5. 霜重:指早晨的霜冻很厚。
  6. 角声:指号角声,常用于军队出征或集合时。
  7. 军马:指军队的马匹。
  8. 老兵:指有经验的士兵。
  9. 通汉语:懂得汉语,表明与汉民族的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冕,元代诗人,字叔明,号天池,浙江人。王冕以其豪放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元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个性和时代特征。

创作背景:

《漫兴 其二》创作于元代,正值元朝统治下的复杂时期,民族关系和军事征伐常常成为诗人关注的焦点。诗中的羌族和汉族的交流反映了当时民族之间的互动以及战争带来的影响。

诗歌鉴赏:

《漫兴 其二》以其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征战中的情景。全诗通过描写羌族的聚居地和行军途中所见的景象,展现了边疆的苍凉和士兵的孤独。首句“屯聚皆羌属”直接点明了地点,给人一种临场感和紧迫感。随着诗句的展开,草深车迹浅的描写,暗示了征途的艰难与疲惫,而“霜重角声低”则通过声响与气候的对比,传达出一种沉重的氛围。

第三联“军马行无数”,展现出军队的壮观景象,但紧接着的“山林望欲迷”又透出一种迷茫与不安,反映出战士们在征途中的无助。最后一句“老兵通汉语”,则通过一个熟悉的角色,为整首诗带来一丝温暖与希望,显示出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理解。

整首诗在描写过程中融合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士兵的心理状态,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是一首兼具视觉与情感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屯聚皆羌属:描绘了羌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暗示诗人身处边疆。
  • 苍茫路转西:描写道路的漫长与迷茫,营造出一种远征的氛围。
  • 草深车迹浅:草丛茂密,马车的痕迹不明显,象征着行军的隐秘与艰辛。
  • 霜重角声低:早晨的霜重,号角声低沉,渲染出一种压抑的气氛。
  • 军马行无数:描绘出军队的庞大规模,暗示战争的规模。
  • 山林望欲迷:山林的复杂景象让人感到迷失与困惑。
  • 老兵通汉语:老兵的出现带来了一种沟通与理解,展现了民族间的联系。
  • 指点话征西:老兵指引方向,象征着希望与坚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草深车迹浅”,通过对称的结构增强诗的节奏感。
  • 意象:如“霜重”、“角声”,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
  • 比喻和象征:草丛和霜象征了战争中的艰难与冷酷。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边疆的景象和士兵的心理,反映了战争的艰辛与民族间的交流,表现出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羌属:象征着边疆的民族与文化。
  2. 苍茫:表现出辽阔的自然环境和征途的艰辛。
  3. 霜重:象征着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战争的冷酷。
  4. 角声:代表着军事号令,暗示征战的召唤。
  5. 老兵:象征着经验和智慧,连接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该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王冕
    C. 杜甫

  2. “屯聚皆羌属”中的“羌”指的是哪个民族?
    A. 汉族
    B. 藏族
    C. 羌族

  3. 诗中的“老兵”通什么语言?
    A. 英语
    B. 汉语
    C. 法语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王冕的《漫兴 其二》与杜甫的《春望》均描绘了战争与自然的关系。王冕在描写中融入了边疆民族的元素,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命运与民生的苦难,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1. 《元代诗人选集》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王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