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湘人 归雁》
时间: 2025-01-06 12:13: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湘人 归雁》
作者:王夫之(明代)
到君生寒里,寒尽春边,惺惺还自分晓。
烟水无涯,关河何处,长是梦魂飞绕。
任不归来,也堪信宿,柰他幽悄。
尽江南草长鱼肥,难把寸心灰了。
历尽墟烟晚照,更天低月暗,风凄云窅。
脉脉自孤征,冷觑垂杨栖鸟。
随处生缘,暂时留恋,只爱桃英娇小。
问他日万片秋声,谁领取江天缥渺。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季节里,等待君子归来,寒冬已尽,春天即将到来,心中仍然惺惺相惜。烟波浩渺,江河何处,长久地在梦中飞舞。即使不归来,夜晚的寂静也令人感到无奈。江南的草长得茂盛,鱼儿丰腴,心中的忧愁却无法抹去。历经了乡村的落日余晖,天空低沉,月光暗淡,风声凄婉,云雾弥漫。孤独的征程中,冷冷地注视着垂柳上栖息的鸟儿。随处都有缘分,暂时留恋,只爱那娇小的桃花。问未来的日子,万片秋声,谁来领略这江天的渺茫。
注释
- 惺惺:形容心灵相惜,彼此了解。
- 无涯:没有边际,形容辽阔。
- 宿:夜晚,指长时间的静谧。
- 幽悄:幽静而清冷。
- 寸心:内心的情感。
- 墟烟:乡村的炊烟,象征生活的气息。
- 脉脉:形容眼神的柔和与深情。
- 桃英:指桃花的花蕾,象征美丽与希望。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古典名句,但诗中提到的“江南草长鱼肥”意指江南的富饶和生机,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一种眷恋与思念。同时,“秋声”则常被用来象征萧瑟与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静斋,湖南人,明末清初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其诗词深受传统文化影响,风格清新脱俗,常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望湘人 归雁》创作于时代动荡的明末,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悟,体现了人对归属和情感的渴望。
诗歌鉴赏
《望湘人 归雁》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传达出对故乡的深情思念以及对人生孤独的感悟。诗的开头描绘了寒冷的季节和即将到来的春天,象征着希望与新生,表达了对归来的期待。接着,诗人用“烟水无涯”和“关河何处”构建出一种辽阔而又孤寂的意境,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
在“任不归来,也堪信宿,柰他幽悄”中,诗人表现了对归来的无奈与宿命的接受,情感愈显沉重。江南的草长鱼肥,既是对自然丰饶的赞美,也是对生活美好的向往。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逐渐转向对孤独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描绘中,融入了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最后一句“问他日万片秋声,谁领取江天缥渺”似乎在预示着未来的孤独与无奈,却也让人感受到一丝哲理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到君生寒里,寒尽春边”——描绘了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的景象,暗示着希望与期待。
- “惺惺还自分晓”——强调心灵的相通与理解。
- “烟水无涯,关河何处”——展现了一种辽阔的意境,表达对归属感的渴望。
- “长是梦魂飞绕”——梦境中对故乡的思念。
- “任不归来,也堪信宿”——无奈接受不归的现实。
- “尽江南草长鱼肥”——描绘江南的美好景象。
- “历尽墟烟晚照”——经历乡村的落日余晖,感慨时光流逝。
- “脉脉自孤征”——孤独旅行中的深情。
- “冷觑垂杨栖鸟”——冷静地观察孤独的生物,感受孤独。
- “随处生缘,暂时留恋”——随缘而生,珍惜眼前的美好。
- “问他日万片秋声”——对未来孤独的预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故乡的风景比作心灵的寄托。
- 拟人:如“冷觑垂杨”的描写使自然景物更具情感。
- 对仗:如“烟水无涯,关河何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生命孤独的感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反映了人对归属和情感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象征孤独和寂寞。
- 春:象征希望与新生。
- 烟水:象征辽阔与梦幻。
- 江南:故乡的象征,富饶而美丽。
- 秋声:象征孤独与萧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夫之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寒尽春边”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绝望
- B) 希望
- C) 快乐
- D) 愤怒
-
“脉脉自孤征”中“孤征”意指什么?
- A) 孤独的旅行
- B) 热闹的场景
- C) 归乡的路
- D) 亲友的聚会
答案
- C) 明代
- B) 希望
- A) 孤独的旅行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夫之的《望湘人 归雁》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王夫之更侧重于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而李白则直接诉说内心的孤独与思乡情怀。
参考资料
- 《明清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王夫之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