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安早秋》
时间: 2024-09-19 21:23: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齐安早秋
作者: 赵嘏 〔唐代〕
流年堪惜又堪惊,
砧杵风来满郡城。
高鸟过时秋色动,
征帆落处暮云平。
思家正叹江南景,
听角仍含塞北情。
此日沾襟念岐路,
不知何处是前程。
白话文翻译:
流逝的岁月值得珍惜,也让人感到惊讶;
清风吹来,打击着砧板和杵,整个郡城都充满了秋的气息。
高飞的鸟儿经过时,秋色随之而动;
在归程的帆船上,傍晚的云彩平静无波。
我思念家乡,不禁感叹江南的美景;
耳边的号角声,依然带着北方的情怀。
今天衣襟沾湿,思绪纠结在岐路上,
我不知道前方的路在何处。
注释:
字词注释:
- 流年: 指光阴流逝的时间。
- 砧杵: 砧板和杵,古代磨食物的工具,象征秋季的农忙。
- 高鸟: 指高飞的鸟,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征帆: 出征的帆船,代表远行者的心情。
- 塞北情: 指北方的情感,通常与战乱或孤独相关。
- 岐路: 分叉的道路,象征人生的选择。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思家”、“塞北”等意象,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国的忧虑,反映了诗人在动荡时代的心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约902年-970年),字子美,号清江,唐代诗人,擅长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齐安早秋》创作于赵嘏的晚年,正值唐朝末期,社会动荡,诗人身处困境,心中充满对故土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此诗正是反映了他在秋季时节的感慨与思考。
诗歌鉴赏:
《齐安早秋》展现了赵嘏对流逝岁月的珍惜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开篇的“流年堪惜又堪惊”,道出了时间的无情与珍贵,令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给人带来的震撼。接下来的“砧杵风来满郡城”则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出秋天的气氛,带来了一种丰收与忙碌的景象。诗中“高鸟过时秋色动”表现了秋天的来临,既有自然界的变化,也映射着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在思乡的情愫中,诗人用“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对比了江南的美丽与北方的忧伤,显示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与对身处他乡的感伤。最后两句“此日沾襟念岐路,不知何处是前程”更是将诗人的迷茫与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他在生命中面临选择时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渺茫。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鲜活的意象,传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情感层次丰富,令人回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流年堪惜又堪惊: 时间流逝,不仅让人感到要珍惜,也让人惊讶岁月的无情。
- 砧杵风来满郡城: 秋风吹来,带动了整个城市的秋意,象征着丰收的季节。
- 高鸟过时秋色动: 高飞的鸟儿经过,带动了秋天的色彩,象征着秋天的来临。
- 征帆落处暮云平: 远行的帆船归来时,傍晚的云彩显得平静而安详。
- 思家正叹江南景: 正在思念家乡,感叹江南的美丽风光。
- 听角仍含塞北情: 听到的号角声,依然带着北方的情感,暗示着思乡与战乱的联系。
- 此日沾襟念岐路: 今天衣襟沾湿,思绪纠缠在分叉的道路上。
- 不知何处是前程: 不知道未来的道路在何方,表达出迷茫与无助。
修辞手法:
- 比喻: “流年堪惜”比喻时间的珍贵与流逝。
- 拟人: “砧杵风来”让工具具有人性,增加了画面感。
- 对仗: 诗句中运用了对仗,使得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情感深刻,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流年: 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珍惜。
- 砧杵: 象征秋季的丰收与劳作。
- 高鸟: 代表秋天的来临与自然的变化。
- 征帆: 代表远行者的心情与对故乡的思念。
- 塞北情: 象征战乱与孤独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流年堪惜又堪惊”中的“流年”指的是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秋天的到来
C. 生活的烦恼 -
诗中提到的“塞北情”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江南的向往
B. 对故乡的思念和忧伤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齐安早秋》与《秋夕》(杜甫)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秋天的感慨与思乡之情,但《齐安早秋》更侧重于对时间流逝的感叹,而《秋夕》则更加关注个人的孤独与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与解析》
这些书籍将为理解唐代诗歌及其背景提供更深入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