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子 春感》
时间: 2025-01-04 07:02: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流子 春感
作者: 王夫之 〔明代〕
春光又到也,全不惜霜鬓不禁愁。问归飞双雁,江南塞北,冰融风软,何处堪留?莫轻弃鱼波翻縠皱,鹭影挂银钩。但爱风高,黄沙眯目,为贪月冷,白草含秋。垂杨摇荡处,绾不住绿水去悠悠。饶有荇牵翠带,难系浮沤。看彻踏青,眉皆黛蹙,相逢折柳,泪总珠偷。叹千金春价,一刻难酬。
白话文翻译:
春光又到了,尽管头发已染上霜白,心中却难免愁苦。我问飞回的双雁,江南和塞北,冰雪融化,春风轻柔,何处才是停留的地方?不要轻易放弃那翻涌的鱼波,白鹭的影子挂在银钩上。只爱那高风拂面,黄沙让人眯眼,因贪恋月光的寒冷,白草已含秋色。在垂杨摇曳的地方,无法留住那悠悠流逝的绿水。虽然有荇草牵引着翠带,依然难以系住那浮动的水泡。看透了春游,眉头皆紧锁,遇见折柳,泪水偷偷流下。叹息春天的珍贵,哪怕一刻也难以得到。
注释:
- 风流子: 此为词牌名,表示一种词的形式。
- 霜鬓: 指白发,因岁月流逝而生的白发。
- 问归飞双雁: 询问归来的双雁,象征离愁别绪。
- 鱼波翻縠皱: 鱼在水中翻动,水面起皱,描绘了水波的美丽。
- 鹭影挂银钩: 描述白鹭的影子映照在水面上,如同挂着的银钩。
- 垂杨: 指垂柳,象征春意浓厚。
- 荇牵翠带: 荇菜缠绕着翠绿色的带子,描绘水边的美丽景象。
- 折柳: 送别时折柳,寓意离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诗人,致力于恢复明朝的遗志,作品多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春季,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诗人借春景表达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离别情感的深切体悟。
诗歌鉴赏:
《风流子 春感》是王夫之在春天的感悟,他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索。诗中“春光又到也,全不惜霜鬓不禁愁”开篇即道出诗人心中的愁苦,尽管春天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对过往时光的惋惜。随着春天的到来,双雁的归来使他思考归属的问题,江南与塞北的对比,更加凸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
“莫轻弃鱼波翻縠皱,鹭影挂银钩”描绘了春水的波动与白鹭的优雅,展现了自然之美。然而,尽管美景如斯,诗人却感受到“千金春价,一刻难酬”的无奈,感叹春天的珍贵与短暂,这种矛盾的情感在整首诗中不断交织,使得诗歌充满了深沉的哲理与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春景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展现了王夫之细腻的观察力与深邃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光又到也,全不惜霜鬓不禁愁: 春天来了,尽管我头发已白,心中依旧愁苦。
- 问归飞双雁,江南塞北,冰融风软,何处堪留: 询问归来的双雁,江南与塞北的春意已浓,哪里才是我可以停留的地方?
- 莫轻弃鱼波翻縠皱,鹭影挂银钩: 不要轻易放弃那水面翻涌的美丽,白鹭的影子映照在水中如同挂着的银钩。
- 但爱风高,黄沙眯目,为贪月冷,白草含秋: 只喜爱那高风拂面,虽因黄沙而眯眼,但仍贪恋月光的寒冷,白草已染上秋色。
- 垂杨摇荡处,绾不住绿水去悠悠: 在垂柳摇曳的地方,无法留住那悠悠流动的绿水。
- 饶有荇牵翠带,难系浮沤: 尽管有荇草缠绕着翠带,仍然难以系住那浮动的水泡。
- 看彻踏青,眉皆黛蹙,相逢折柳,泪总珠偷: 春游时看透了许多,眉头紧锁,遇见折柳时,泪水情不自禁流下。
- 叹千金春价,一刻难酬: 感叹春天的珍贵,一刻也难以得到。
修辞手法:
- 比喻: “鹭影挂银钩”将白鹭的影子比作银钩,增加了意象的美感。
- 拟人: “垂杨摇荡处,绾不住绿水”将杨柳拟人化,增加了生动性。
- 对仗: 许多句子使用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春天的美丽与生命的短暂,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珍惜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光: 代表生机与希望,象征着新的开始。
- 双雁: 象征归属与思乡之情。
- 鱼波: 代表流动与变化,寓意生命的无常。
- 白草: 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秋天的来临。
- 垂杨: 代表春天的柔美与生命的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霜鬓”指的是什么?
A. 白发
B. 青丝
C. 光头 -
诗中提到的“问归飞双雁”意在表达什么?
A. 对飞鸟的喜爱
B. 对故乡的眷恋
C. 对春天的渴望 -
“千金春价,一刻难酬”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感慨?
A. 春天的珍贵
B. 人生的短暂
C. 友谊的深厚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音乐与情感的交融,而王夫之则更注重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与自然的细腻描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清诗人研究》
- 《王夫之诗文选》
以上内容提供了一份全面的分析与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王夫之的《风流子 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