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子 忆初遇》
时间: 2025-01-04 11:14: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洋游学罢,东风送,巨舸泊横滨。看蓬莱胜境,樱花未兴,屐声遥震,和服轻匀。蓦地里,惊鸿掠清影,大地破新春。迷梦初醒,云裳香泯,余风飘引,凝想娉婷。翩翩同舟去。偎芳处,脉脉一往深情。应是夙缘长系鸿案祥征。却卅五年来,儿孙堂满,娇呼声里,笑话频频。享尽人间融乐,漫应前因。
白话文翻译
在海洋彼岸游学结束,东风送来暖意,巨大的船只停泊在横滨。看那如蓬莱仙境般的美景,樱花尚未盛开,木屐声远远传来,和服轻盈如风。突然间,像惊鸿一样掠过清影,春天在大地上重新苏醒。梦中迷离初醒,云裳的香气渐渐消散,余风轻轻引导着,凝想着那个娉婷的身影。翩翩同舟而去,依偎在花香之处,默默传递着深情厚谊。应该是早已注定的缘分,长久以来的美好约定。转眼三十五年过去,儿孙满堂,笑声在耳边回荡,享受着人间的欢乐,或许这一切都是前缘的延续。
注释
- 重洋:指广阔的海洋。
- 东风:春天的风,象征温暖和希望。
- 蓬莱胜境:蓬莱是中国神话中的仙境,象征美好。
- 屐声:木屐的声音,体现了和服文化。
- 惊鸿:形容女子轻盈的身姿,像鸿雁一样美丽。
- 迷梦初醒:从梦中醒来,象征现实与梦境的交错。
- 脉脉:深情款款,形容温柔的情感交流。
- 夙缘:早就注定的缘分。
- 儿孙堂满:指家庭兴旺,儿孙满堂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万里,生于20世纪,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融入个人经历与对生活的思考,形成独特的风格。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黄万里游学归来的时期,诗中反映了他对初遇的回忆与对人生历程的感慨。在异国他乡的经历使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更加深刻。
诗歌鉴赏
《风流子 忆初遇》是一首充满了个人情感和历史感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对初次相遇的美好回忆。在诗中,黄万里通过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东风送暖到蓬莱胜境,再到樱花未兴的意境,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过往的怀念。
诗的结构上,前半部分描绘了游学归来的情景,充满了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家庭幸福生活的感慨,形成了时间的对比与情感的升华。特别是“儿孙堂满,娇呼声里”一句,展现了作者对家庭的珍视与对未来的展望,似乎在说,经历了许多,最终得到的都是温暖与幸福。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对生命的感悟,既有对初恋的怀念,也有对家庭幸福的感激,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的从容与欣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重洋游学罢:经历了长途的游学生活。
- 东风送,巨舸泊横滨:东风吹来,船只停靠在横滨,展现归来的欣喜。
- 看蓬莱胜境:描绘美丽的景色,象征心中理想的境地。
- 樱花未兴,屐声遥震:樱花尚未开放,脚步声回响,带出一种期待。
- 蓦地里,惊鸿掠清影:突然间,像鸿雁一样轻盈的身影掠过。
- 迷梦初醒,云裳香泯:从梦中醒来,香气渐散,象征回忆的渐行渐远。
- 余风飘引,凝想娉婷:余风轻轻引导,思绪凝聚在那个美丽的身影上。
- 翩翩同舟去:一起乘船离去,象征着共同的未来。
- 偎芳处,脉脉一往深情:依偎在花香处,表达深厚的情感。
- 应是夙缘长系鸿案祥征:应该是早已注定的缘分,象征美好的前程。
- 却卅五年来,儿孙堂满:三十五年过去,儿孙满堂,反映人生的成就。
- 娇呼声里,笑话频频:孩子们的娇声笑语,表现家庭的温暖。
- 享尽人间融乐,漫应前因:享受人间的欢乐,或许是前缘的延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美景比作蓬莱胜境,提升了意境。
- 拟人:将风、声等赋予感情,使自然更具生命力。
- 对仗:如“脉脉一往深情”与“儿孙堂满”,形成和谐的节奏。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对初遇的美好回忆与对人生历程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家庭的珍视,表现出一种温暖而乐观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风:象征新生与希望。
- 蓬莱胜境:象征理想与美好。
- 樱花:象征春天与爱情。
- 屐声:象征文化与过去的回忆。
- 惊鸿:象征美丽与轻盈的爱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什么?
- A. 冷酷
- B. 温暖与希望
- C. 风暴
- D. 雪
-
诗中“儿孙堂满”指什么?
- A. 家庭的空虚
- B. 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 C. 旅行的疲惫
- D. 诗人的孤独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失落
- B. 对初遇的怀念与对家庭的珍视
- C. 对自然的漠视
- D. 对金钱的追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宋之问的《渡汉江》
诗词对比:
- 黄万里 vs. 李白: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黄万里的诗更注重家庭与生活的细腻描写,而李白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由与豪放的追求。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当代诗人黄万里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