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衣丐者诗》
时间: 2025-01-16 22:27: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怨风怨雨总皆非,
风雨不来春也归。
蜀魄啼残椿树老,
吴蚕吃了柘阴稀。
墙头红烂梅争熟,
口角黄干燕学飞。
自是欲归归未得,
肩头犹挂一莎衣。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抱怨风和雨总是无情,
没有风雨春天也归不到。
蜀地的魂魄在椿树下啼叫,
吴地的蚕在稀少的柘树下吃叶。
墙头的梅花已经争先开放,
嘴边的黄鹂学习着飞翔。
我本想要归去却未能如愿,
肩头依然挂着一件莎衣。
注释
字词注释:
- 怨:抱怨、指责。
- 蜀魄:指蜀地的亡魂,蜀地指今四川一带。
- 吴蚕:指江南地区的蚕,吴地多指今江苏、浙江一带。
- 柘阴:柘树的阴影,柘树是种农作物。
- 红烂梅:梅花盛开,形容梅花红艳而繁茂。
- 莎衣:指一种草制的衣服,象征乞讨者的身份。
典故解析:
- “蜀魄”与“吴蚕”都提到地域文化,蜀地与吴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被用作背景,反映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
- 梅花在古代诗词中象征坚韧和清高,常用来寄托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此诗作者为佚名,属于明代。明代诗人多以抒情、写景为主,作品风格多样,常常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产生于一个春天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在自然与人生中所感受到的无奈与渴望归属的心情。背景可能与当时社会动荡、个人命运多舛有关。
诗歌鉴赏
这首《莎衣丐者诗》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象与乞讨者的孤独感。开篇以“怨风怨雨”引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无奈与愤懑,似乎所有的风雨都在阻碍着春天的到来,反映了他对生活的不满。接下来的几句通过蜀地的亡魂和吴地的蚕,展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无奈。
“墙头红烂梅争熟”一句,通过梅花的盛开,象征着生命的力量与希望,但紧接着“口角黄干燕学飞”,则是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最后两句“自是欲归归未得,肩头犹挂一莎衣”更是将诗人的心境升华,表达了他对归乡的渴望与现实的无能为力,莎衣则成为他身份的象征,突显出乞讨者的悲凉与孤独。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令读者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也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对归属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怨风怨雨总皆非:诗人对春天的期望因风雨而无法实现,表达了对自然的无奈。
- 风雨不来春也归:如果没有风雨,春天就无法到来,暗示生活中困难与希望并存。
- 蜀魄啼残椿树老:蜀地的亡魂在椿树下哭泣,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过往的怀念。
- 吴蚕吃了柘阴稀:吴地的蚕在稀少的柘树下生活,展现了生活的困境。
- 墙头红烂梅争熟:梅花争相开放,象征着生命的坚韧。
- 口角黄干燕学飞:黄鹂在学习飞翔,暗示对自由的渴望。
- 自是欲归归未得:表露出归乡的心愿无法实现。
- 肩头犹挂一莎衣:莎衣象征乞讨者的身份,突显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蜀魄啼叫,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比喻:将梅花与乞讨者的身份相对比,深化了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归属的渴望与生活的无奈,反映了乞讨者在风雨无情中对春天的期待和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依然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雨:象征外界环境的阻碍。
- 蜀魄:代表故乡的思念。
- 梅花:象征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 莎衣:象征乞讨者的身份,反映社会底层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蜀魄”指的是哪个地方的魂魄?
- A. 四川
- B. 江苏
- C. 浙江
- D. 福建
-
诗中“墙头红烂梅争熟”中的梅花象征什么?
- A. 哀伤
- B. 希望
- C. 绝望
- D. 贫穷
答案:
- A. 四川
- B. 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比较《莎衣丐者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均展现了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与人生思考,但《莎衣丐者诗》更侧重个人情感与社会底层的无奈,而《登鹳雀楼》则体现了壮丽的自然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