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函谷关
作者: 胡宿 〔唐代〕
天开函谷壮关中,
万古惊尘向此空。
望气竟能知老子,
弃繻何不识终童。
谩持白马先生论,
未抵鸣鸡下客功。
符命已归如掌地,
一丸曾误隗王东。
白话文翻译
天开阔了函谷关,雄伟的关口在这里。
无数年来的尘世喧嚣,似乎在这里沉寂空灵。
只要观察气象,就能了解老子的智慧,
抛弃旧物为何不能识别幼童的真知?
空谈白马的论述,
还不如鸣鸡时客人的功劳。
命符已归,如同掌握大地,
一粒药丸曾误了隗王东。
注释
- 函谷:指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是一处重要的地理关口。
- 老子:指道德经的作者,代表道家思想。
- 弃繻:抛弃旧物,指放弃旧的生活方式或观点。
- 白马先生:指公孙龙,他的白马论是讨论名与实的典故。
- 鸣鸡下客:指古代客人来访时,鸡鸣报时,形象地说明及时的行动。
- 符命:指命令或天命。
- 隗王东:指隗囂,汉朝时期的王,因一粒药丸而误事的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胡宿,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山水、田园、哲理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文人雅士对道教哲理的探究和思考,结合了历史典故和个人感悟,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索。
诗歌鉴赏
《函谷关》以函谷关这一古老的地理符号为背景,开篇便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历史的厚重与空间的广阔。诗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同时也引入了道教哲理,探讨了人生的智慧与价值。
在诗的前半部分,诗人通过对函谷关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历经千年而不变的空灵感,体现了道家对自然与宇宙的深刻理解。在提到“望气竟能知老子”的时候,诗人将目光投向了哲学,强调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获取智慧的可能性。
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对空谈与实际功用的批判,诗人认为,空谈往往不如实际行动来得有效。通过“白马先生论”与“鸣鸡下客功”的对比,指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强调真实的智慧不在于口头论述,而在于实践中的领悟。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的思考,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高峰与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开函谷壮关中:描绘函谷关的壮丽景象,强调自然的气势。
- 万古惊尘向此空:陈述历史的尘埃在此处沉淀,表达一种超然的感觉。
- 望气竟能知老子:指出观察自然现象能够领悟老子的智慧。
- 弃繻何不识终童:反思抛弃旧的认知后,是否能够理解新的真理。
- 谩持白马先生论:批评空谈理论的无用。
- 未抵鸣鸡下客功: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 符命已归如掌地:表达对命理的掌控与理解。
- 一丸曾误隗王东:引入历史典故,表明小错误可能导致大的失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鸣鸡下客”比作实际行动的成功。
- 对仗:诗句中有明显的对仗结构,如“天开函谷壮关中”与“万古惊尘向此空”。
- 象征:函谷关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和哲理的思考。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智慧与实际行动的重要性,强调透过自然和历史的观察,能够获得真正的哲理。
意象分析
- 函谷关:象征历史的厚重与哲理的深邃。
- 白马:代表空谈的理论,暗示其虚幻与不切实际。
- 鸡鸣:象征实际行动,强调时机的把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函谷关位于哪个省?
- A. 河南
- B. 山西
- C. 陕西
- D. 湖北
-
诗中提到的“老子”是指哪个哲学家?
- A. 孟子
- B. 荀子
- C. 老子
- D. 庄子
-
诗中“鸣鸡下客”强调的是:
- A. 空谈
- B. 实际行动
- C. 理论研究
- D. 历史回顾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与《函谷关》,两者均表现了对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思考,但《登高》更多地展现了个人的忧愁与感慨,而《函谷关》则侧重于哲理与实践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道家文化与诗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