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许十损诵诗爱而有作》
时间: 2025-01-04 09:24:37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夜听许十损诵诗爱而有作
作者: 杜甫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许生五台宾,业白出石壁。
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
何阶子方便,谬引为匹敌。
离索晚相逢,包蒙欣有击。
诵诗浑游衍,四座皆辟易。
应手看捶钩,清心听鸣镝。
精微穿溟涬,飞动摧霹雳。
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
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剔。
君意人莫知,人间夜寥阒。
白话文翻译
许生在五台山为宾客,白云从石壁中升起。
我也想像他一样潇洒,但身心却被禅意束缚。
何必在阶梯上争论高低,谬误地引人对比。
离别的索带在夜晚相逢,包容的心情欣然相击。
诵读诗篇如同游弋,四周的人皆为之惊愕。
手腕灵巧如捶钩,心静如听鸣镝。
细微之处穿透深渊,飞动的音响如霹雳般震撼。
陶渊明与谢灵运不再是梧桐树一样的枝叶,风流与骚雅共相激荡。
紫燕自如飞翔,翠色的驳船谁来剪裁?
你的心意无人知晓,夜晚的人间是如此寂静。
注释
- 许生:指许十损,唐代诗人,以其诗才闻名。
- 五台:指五台山,佛教圣地。
- 业白:白云,形容景色的宁静。
- 身犹缚禅寂:指作者虽然向往自由,但心中却被禅理束缚。
- 离索晚相逢:在夜晚的相聚,象征着友谊和交流。
- 鸣镝:箭矢飞射的声音,形容心灵的清静。
- 陶谢:指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位著名诗人,代表着诗歌的风流与雅致。
- 紫燕:指燕子,象征自由飞翔的生活。
- 人间夜寥阒:形容夜晚的寂静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他的诗歌关注社会民生,体现了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由与内心追求的思考,伴随着对友人的思念与交流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在动荡岁月中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杜甫的《夜听许十损诵诗爱而有作》是一首深情而富有哲理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夜晚的情景和与友人相聚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在寂静的夜晚,诗人听到许十损的诗歌,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与魅力,然而他也意识到自己身处的孤独与束缚。
诗的开头提到五台宾,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氛围,白云升起,仿佛将诗人带入了一个理想的境界。然而,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逐渐透露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他渴望自由,却又被沉重的现实束缚。这里的“身犹缚禅寂”正是内心矛盾的体现。
在诗的中段,诗人描绘了自己与友人相聚的场景,四周的人都因诗歌而惊讶,这种中间的互动与交流仿佛让诗人与友人的灵魂相互碰撞。然而,诗人又在此时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表达了“君意人莫知”的孤独感,仿佛在呼唤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共鸣。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杜甫对诗歌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作品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感交织,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许生五台宾:许生在五台山作为宾客,暗示其人品与才华。
- 业白出石壁:白云的升起,描绘了宁静的自然美。
- 余亦师粲可:表明诗人对许生的钦佩。
- 身犹缚禅寂:内心的挣扎与困境。
- 何阶子方便:对比与争吵的无意义。
- 离索晚相逢:夜晚的友情与相聚。
- 诵诗浑游衍:诗歌的流畅与美。
- 四座皆辟易:对诗歌的震撼反应。
- 应手看捶钩:灵巧的手法与内心的宁静。
- 精微穿溟涬:细腻的感受与强烈的情感。
- 陶谢不枝梧:代表不同风格的诗人,表达诗歌的多样性。
- 紫燕自超诣:自由的象征。
- 君意人莫知:内心的孤独。
- 人间夜寥阒:夜的静谧与人情冷漠。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离索晚相逢”,将友情的相聚比作解开束缚。
- 对仗:全诗呈现出严谨的对仗结构,增强了音乐感。
- 拟人:如“清心听鸣镝”,赋予声音以人性化的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自由的渴望,揭示了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内心的孤独感,反映了杜甫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五台:象征着文化与信仰的融合。
- 白云:象征自由与理想。
- 鸣镝: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冲击。
- 紫燕:象征自由的生活与追求。
- 夜寥阒:象征孤独与寂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许生指的是哪一位诗人?
- A. 李白
- B. 许十损
- C. 陶渊明
-
“身犹缚禅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自由自在
- B. 内心苦闷
- C. 快乐无忧
-
诗中提到的“紫燕”象征什么?
- A. 悲伤
- B. 自由
- C. 友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深切思考,情感更为激烈;而《夜听许十损诵诗爱而有作》则侧重于个人感受与内心的孤独,情感更为细腻与含蓄。
参考资料
- 《杜甫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