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酬高使君相赠》
作者:杜甫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古老寺庙中,僧人已经去世,房子空空如也,只有我这个客人暂时居住。昔日的朋友给我提供了米饭,邻居则送来了蔬菜。我在这双树下听法,三车书籍随时可以载来。对于这样的知识,我岂敢自满,赋诗可能也只是像相如那样而已。
注释:
- 古寺:古老的寺庙,指的是僧人居住之地。
- 僧牢落:指僧人已故的状态,描述了寺庙的冷清。
- 故人:昔日的朋友,表示与诗人有深厚情谊的人。
- 禄米:指供给的米,通常是指生活的保障。
- 邻舍:邻居,意指周围的人。
- 双树容听法:双树下可以静心听法,象征着修行与学习。
- 三车肯载书:指有三车书可以随时取用,强调书籍的丰富。
- 草玄:指草率的玄奥,表示诗人对自己作品的不自信。
- 相如:指的可能是司马相如,著名的辞赋家,诗人自谦之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他的诗歌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丰富的情感而著称,关心民生疾苦,作品数量多,风格多样。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杜甫身处流亡生涯,生活困苦,但仍然能够得到朋友的关心与帮助,反映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杜甫的《酬高使君相赠》是一首充满人情味和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古寺的空寂和自身的困境,展现了时代的沧桑与个人的无奈。开头两句描绘了古寺的冷清与孤独,寺庙里失去了僧人,只有诗人暂居于此,暗示着他对故人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慨。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却得到了故人的供应与邻居的关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支持。
接下来的句子“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表现了诗人对学习与知识的渴求和追求,双树象征着心灵的宁静与学习的环境。而三车书籍的意象不仅展示了知识的富饶,也暗含了诗人对自我能力的怀疑,体现了他谦卑的态度。
最后一句“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中,诗人自谦,表达了对自己作品的不自信。对比名家相如,仿佛在说自己的作品与名家的伟大相比相形见绌。这种自谦之情与对友人回馈的感激,构成了整首诗深厚的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寺僧牢落:古寺因僧人去世而凋零,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气氛。
- 空房客寓居:诗人在这里寄居,突显了他流亡的现实。
- 故人供禄米:故人慷慨地送来米,温暖了诗人的心。
- 邻舍与园蔬:邻居也给予帮助,展现了人情的温暖。
- 双树容听法:在双树下静心听法,反映了诗人对修行的向往。
- 三车肯载书:知识的丰富,强调了诗人对文化的渴望。
- 草玄吾岂敢:自谦之辞,表达了对自身才能的怀疑。
- 赋或似相如:将自己与相如相比,彰显了谦逊的品格。
修辞手法:
- 对比:用古寺的冷清与故人、邻舍的关怀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情感的深度。
- 象征:双树、三车书象征着知识与修行的理想,表现出向上的追求。
- 自谦:通过自谦的方式,表现诗人内心的斗争与对友谊的感激。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对友情的珍视与感激,同时也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与自我的反思,体现了杜甫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温暖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寺: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人心的孤独。
- 双树:象征着宁静与修行的环境。
- 三车书:象征着丰富的知识与文化。
- 故人:象征着深厚的友情与人际的温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古寺僧牢落”描述的是怎样的环境? a) 热闹的寺庙
b) 冷清的寺庙
c) 现代的住宅 -
“三车肯载书”中的“三车”象征什么? a) 朋友的赠与
b) 丰富的知识
c) 贫穷的生活 -
杜甫在诗中用什么方式表现对自己作品的态度? a) 自夸
b) 自谦
c) 自信
答案:
- b) 冷清的寺庙
- b) 丰富的知识
- b) 自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同为杜甫的作品,展现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 《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关怀。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加直接和浓烈;而杜甫的《酬高使君相赠》则通过友情的温暖体现了在逆境中的坚持与希望。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酬高使君相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