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向烟波狎钓舟,强亲文墨事儒丘。长安十二槐花陌,曾负秋风多少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和对往事的怀念。诗人不愿意在烟波浩渺的水面上垂钓,却强迫自己去亲近那些文墨和儒学的事物。在长安的街道上,满是槐树的花朵,过去的秋风曾经带走了多少秋季的情怀。
注释:
- 烟波:指水面上的雾气和波纹,常用来形容江湖水面。
- 狎钓舟:不在小舟上垂钓,表现出对闲适生活的不屑。
- 文墨:指书法和文学,代表文人雅士的生活。
- 儒丘:指儒家文化,象征着学术和教育。
- 长安:唐代的都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
- 槐花陌:槐树的花朵,表达了生机和美好,但也隐含着逝去的时光。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代表着繁华和历史文化;“槐花”则是传统文化中的春天和生机的象征。而“秋风”则常常被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庄(836年-910年),字子华,唐代诗人,后期五代时期的文学家。韦庄的诗作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秋天的景色和人情。他的作品多描绘个人的情感和社会的变迁。
创作背景:
《惊秋》创作于韦庄的晚年,正值社会动荡,个人经历了许多变故,诗中流露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惊秋》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作,诗人通过对秋天的描写,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与感伤。诗的开头,“不向烟波狎钓舟”,展示了诗人对悠然自得生活的拒绝,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与困惑。接着提到“强亲文墨”,似乎是在暗示他被迫投身于儒学文化的重压之下,内心并不甘愿。
“长安十二槐花陌”是对繁华都市的一种怀念,槐花盛开的景象与秋风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诗人似乎在感叹,曾经的美好时光已经逝去,留下的只有秋风的凄凉。整首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在对过往的追忆中,感受到秋天的冷寂与人生的无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向烟波狎钓舟:诗人不愿意在烟波浩渺的水面上享受垂钓的乐趣,表现出他心中的挣扎与对悠闲生活的拒绝。
- 强亲文墨事儒丘:虽然不愿意,但他还是被迫要去接近书法和文人生活的责任。
- 长安十二槐花陌:描绘长安街道上槐树的美景,象征着繁华与生机。
- 曾负秋风多少秋:表达对过去秋天的怀念与感慨,暗示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烟波与钓舟,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首句与次句形成对比,强化了诗的情感冲突。
- 象征:槐花与秋风象征着美好与失去,构成了诗的核心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反映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缅怀,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波:象征着无边的思绪与人生的迷惘。
- 槐花:代表着青春的美好与生命的活力。
- 秋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不愿意在何处狎钓? a) 河边
b) 烟波浩渺的水面
c) 客厅 -
诗中提到的城市是? a) 洛阳
b) 长安
c) 杭州 -
“长安十二槐花陌”中的“槐花”代表? a) 冬天的寒冷
b) 春天的生机
c) 秋天的凋零
答案:
- b) 烟波浩渺的水面
- b) 长安
- b) 春天的生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秋夕》杜牧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惊秋》都表现了对时光的思考,但前者更多的是对故乡的思念,而《惊秋》则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前者温柔而怀旧,后者则更显得孤独与忧伤。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韦庄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