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哥舒仆射》
时间: 2025-01-19 20:01: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里长城家,一生唯报国。
腰垂紫文绶,手控黄金勒。
高视黑头翁,遥吞白骑贼。
先麾牙门将,转斗黄河北。
帐下亲兵皆少年,锦衣承日绣行缠。
辘轳宝剑初出鞘,宛转角弓初上弦。
步人抽箭大如笛,前把两矛后双戟。
左盘右射红尘中,鹘入鸦群有谁敌。
杀将破军白日馀,回旃舞旆北风初。
郡公楯鼻好磨墨,走马为君飞羽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在万里长城的家中,一生只愿为国家效力。腰间悬挂着紫色的文绶,手中握着金色的勒带。高高仰望着黑头的老翁,远远吞噬着白马骑士的敌人。先前指挥牙门将领,转战于黄河以北。帐下的亲兵都是年轻人,身着绣带的锦衣,承载着阳光的绣花。辘轳宝剑刚刚出鞘,弯曲的弓箭刚刚上弦。步兵抽箭的弓身如同笛子,前面持有两根矛,后面双持戟。左盘右射于红尘之中,鹘鸟在乌鸦群中有谁能敌。杀敌破军在白日之下,回旋的旌旗在北风中初舞。郡公的盾牌鼻子如同磨墨,骑马为君送去飞扬的书信。
注释
- 万里长城:象征国家的边防和捍卫,代表诗人对国家的忠诚。
- 紫文绶:古代官员的标志,象征地位和荣誉。
- 黑头翁:指敌方的老将,象征着与敌人斗争的决心。
- 牙门将:古代军队中负责守卫的重要将领。
- 锦衣:华丽的衣服,象征勇士的身份和地位。
- 辘轳宝剑:形容宝剑锋利,出鞘即战。
- 鹘:一种猛禽,象征敏捷和攻击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翃,字仲明,唐代诗人,生于唐玄宗时期,以其豪放的气质和报国情怀著称。他的诗歌多以边塞和战争为题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创作背景
《寄哥舒仆射》创作于唐代盛世时期,国家安定,但边疆仍有敌人威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边防的重视,以及对战斗的向往和对年轻勇士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情感上极为激昂,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壮丽景象和年轻勇士的英勇形象,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开头的“万里长城家,一生唯报国”,直接表述了诗人的志向和立场,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通过细致的描写,勾勒出战士的英勇和忠诚,令人感受到一种英雄气概。
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如“辘轳宝剑初出鞘”,“宛转角弓初上弦”,这些画面感极强的描写,使人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感受到紧张的气氛和战斗的激烈。同时,诗人对年轻士兵的描绘,如“帐下亲兵皆少年”,则传递出一种希望与激情,象征着国家的未来。
整首诗以豪放的气魄,展示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使命感,体现了唐代盛世背景下,士人们的报国情怀与壮志豪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里长城家,一生唯报国:开篇点明主题,表达诗人对国家的忠诚。
- 腰垂紫文绶,手控黄金勒:描述身份与地位,体现出诗人作为武将的威武。
- 高视黑头翁,遥吞白骑贼:描绘战斗场景,表现出对敌人的威胁与挑战。
- 先麾牙门将,转斗黄河北:讲述指挥作战的情景,展现出军队的壮阔与勇气。
- 帐下亲兵皆少年,锦衣承日绣行缠:描绘年轻士兵的英气,象征着国家的希望。
- 辘轳宝剑初出鞘,宛转角弓初上弦:强调武器的锋利和准备战斗的紧迫感。
- 步人抽箭大如笛,前把两矛后双戟:描绘战斗中的武器,表现出士兵的勇猛。
- 左盘右射红尘中,鹘入鸦群有谁敌:用鹘鸟比喻战士,表现出无敌的气概。
- 杀将破军白日馀,回旃舞旆北风初:描绘战斗的胜利,展现出凯旋归来的豪情。
- 郡公楯鼻好磨墨,走马为君飞羽书:结尾回归到忠诚,表现出对国家的服务之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步人抽箭大如笛”,通过比喻形象化描述士兵的武器,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多采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 夸张:将士兵的武器和战斗场景夸张化,表现出激烈的战斗氛围和士兵的英勇。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爱国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争的渴望,体现了唐代士人的豪情壮志,激励人们为国捐躯、贡献力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城:象征国家的防御和勇士的责任。
- 宝剑:象征战斗与勇气。
- 白骑贼:象征敌人,表现出对抗的决心。
- 锦衣:象征士兵的身份和荣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寄哥舒仆射》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韩翃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万里长城家”表明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家乡的思念
B. 对国家的忠诚
C. 对战争的厌恶
D. 对自然的赞美 -
“辘轳宝剑初出鞘”的意思是: A. 剑非常锋利
B. 剑刚刚出鞘准备战斗
C. 剑是古代的武器
D. 剑可以用来写字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骆宾王的《咏鹅》
- 李白的《侠客行》
诗词对比
将《寄哥舒仆射》与王昌龄的《出塞》进行对比,两者均表现了对边塞生活和战斗的描写,但《寄哥舒仆射》更侧重于士人对国家的忠诚,而《出塞》则更注重战争的艰辛与壮烈。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不同,却均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