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
时间: 2025-01-01 15:10: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
作者:韩翃 〔唐代〕
时辈已争先,吾兄未著鞭。
空嗟镊须日,犹是屈腰年。
不以殊方远,仍论水地偏。
襄橙随客路,汉竹引归船。
云木巴东峡,林泉岘北川。
池馀骑马处,宅似卧龙边。
夜簟千峰月,朝窗万井烟。
朱荷江女院,青稻楚人田。
县舍多潇洒,城楼入醉眠。
黄苞柑正熟,红缕鲙仍鲜。
坐厌牵丝倦,因从解绶旋。
初辞五斗米,唯奉一囊钱。
室好生虚白,书耽守太玄。
枥中嘶款段,阶下引潺湲。
落照渊明柳,春风叔夜弦。
绛纱儒客帐,丹诀羽人篇。
雅论承安石,新诗与惠连。
兴清湖见底,襟豁雾开天。
魏阙心犹系,周才道岂捐。
一丘无自逸,三府会招贤。
白话文翻译
时局之中,大家都在争先恐后,而我的兄长却还未出发。空自叹息,日子如同镊须般缓慢,仍然是年少屈从的日子。并不是因为地域的遥远,依然是谈论水乡的偏远。襄阳的橙子跟随客人走来,汉水的竹子引着归船。云木在巴东的峡谷,林泉在岘山的北川。池边骑马的地方,宅子似乎在卧龙之旁。夜里,万峰月色映衬着竹席,早晨,万井烟雾缭绕。朱色的荷花在江边女子的院子里,青稻在楚人的田地中。县衙门前多姿多彩,城楼上醉卧其中。黄橙熟透,红色的鱼鲜美依旧。坐着厌倦了牵绳,索性解开了衣带。初离开五斗米的生活,只带着一囊钱。屋子里留白生虚,爱好书籍,沉迷于《太玄》。马厩中马儿嘶鸣,阶下溪水潺潺。落日映照柳树,春风轻抚琴弦。红色绛纱的书房,丹青羽人的诗篇。高雅的讨论承继了安石的风采,新诗与惠连相交融。兴致在清湖见底,胸怀开阔,云雾洒开天空。魏阙的心仍然系念,周才的道理岂能轻弃。无论身处何地,三府都能招贤纳士。
注释
- 镊须:形容日子过得缓慢,如同镊子夹住须发。
- 襄橙:指襄阳的橙子,象征着美好的果实。
- 汉竹:指汉水地区的竹子,寓意归途。
- 县舍:指县衙,体现地方的文化氛围。
- 黄苞柑:指成熟的橙子,象征丰收的喜悦。
- 五斗米:象征着贫困的生活。
- 太玄:道教经典,代表高深的学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翃,唐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怀。他的诗歌常常蕴含深厚的哲理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韩翃的家兄自山南归来,他以兄长的归来为契机,抒发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慨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兄长归来的欢愉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中多次使用自然景物的描写,如“云木巴东峡”和“池馀骑马处”,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家乡风景的热爱,也隐含着他对人生的感悟。诗人在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时,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似乎在感叹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此外,诗中对生活的描绘充满了细节,如“黄苞柑正熟,红缕鲙仍鲜”,通过具体的物象传达出丰收与喜悦,展现了对生活的热情与珍惜。作者以“坐厌牵丝倦,因从解绶旋”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渴望摆脱束缚,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从个人情感的抒发逐步上升到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思考能力。最终,诗人在描写清湖见底、胸怀豁达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展现了对未来人生的希望与信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时辈已争先:当今的同辈人都在争先恐后地追求名利。
- 吾兄未著鞭:我的兄长还未开始追赶。
- 空嗟镊须日:空自叹息,日子过得如同镊须般缓慢。
- 犹是屈腰年:依旧是年轻时屈从的日子。
- 不以殊方远:并非因为地方的远离。
- 仍论水地偏:仍然谈论水乡的偏僻。
- 襄橙随客路:襄阳的橙子随客人而来。
- 汉竹引归船:汉水的竹子引导归船。
(后续逐句解析可继续进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镊须日”,暗示生活的缓慢与无奈。
- 对仗:如“夜簟千峰月,朝窗万井烟”,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意象:运用自然景物描绘情感,增强诗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对兄长归来的描写,展现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木: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变化。
- 黄苞柑:象征丰收与生活的美好。
- 水地:象征人们追求的理想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对兄长归来的欢愉?
- A. 时辈已争先
- B. 吾兄未著鞭
- C. 黄苞柑正熟
- D. 朱荷江女院
-
“镊须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无奈
- C. 兴奋
- D. 愤怒
-
诗中提到的“太玄”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食物
- B. 道教经典
- C. 诗人
- D. 书籍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by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by杜甫
诗词对比
- 韩翃的《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与王维的《鹿柴》,两者均描绘自然景色,但前者更关注个人情感与社会哲理,后者则注重自然的空灵与宁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