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四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9 00:28:03

曲词歌子夜,歌内有商音。

蛩响月当户,鸟鸣风满林。

征衣未曾寄,边塞又秋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子夜吴歌四首 其一
作者: 徐庸 〔明代〕

曲词歌子夜,歌内有商音。
蛩响月当户,鸟鸣风满林。
征衣未曾寄,边塞又秋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子夜时分,歌声在夜空中回荡,似乎夹杂着商音。夜晚的蟋蟀在窗前鸣叫,鸟儿在风中歌唱,树木摇曳。征战的衣物还未寄去,边塞的秋天已经深沉。


注释

  • 子夜:深夜,夜半。
  • 吴歌:指吴地的民歌,常用来表达乡愁或情感。
  • 商音:古代音乐的一种,常用来营造悠扬的氛围。
  • :蟋蟀,夜间鸣叫的小虫。
  • 当户:在窗户旁边。
  • 征衣:征战的衣物,象征离家作战的士兵。
  • 边塞:指边疆地区,通常与战争、征战相关。
  • 秋深:形容秋天已经很深,气候渐凉,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思乡之情。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与士兵的思乡情感,展现了古代士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战争的思考。这种情感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十分常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庸,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变迁,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战争频繁的时期,表现了士兵在外征战时的孤独与思乡情怀。诗人在子夜时分,通过音乐与自然的声音描写,传达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子夜吴歌四首 其一》通过对夜晚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出一种深沉的乡愁与孤独感。开头两句“曲词歌子夜,歌内有商音”,将读者带入一个音乐环绕的夜晚,夜晚的宁静中夹杂着悠扬的商音,仿佛诉说着对故乡的无尽思念。接下来的“蛩响月当户,鸟鸣风满林”,则通过具体的自然描写,增强了夜晚的氛围,蟋蟀的鸣叫与风中的鸟鸣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动人的夜景。

“征衣未曾寄,边塞又秋深”,则是诗的情感高潮,诗人在深秋的边塞,征战的衣物尚未寄回,传达出士兵的无奈与思乡情。诗的整体节奏流畅,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士兵在外征战时的孤独与对家乡的眷恋,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曲词歌子夜:描绘夜晚的音乐,暗示情感的深邃。
  2. 歌内有商音:商音的出现,增加了音乐的古典感,承载着乡愁。
  3. 蛩响月当户:蟋蟀在月光下鸣叫,展现夜的宁静和思绪的涌动。
  4. 鸟鸣风满林:鸟鸣与风声交织,营造出一种生动的自然景象。
  5. 征衣未曾寄:表达出士兵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无奈。
  6. 边塞又秋深:时间的推移与季节的变换,暗示着战斗的艰辛与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音乐与自然景象结合,形成生动的图景。
  • 拟人:蟋蟀与鸟儿的鸣叫赋予了夜晚生命,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蛩响月当户,鸟鸣风满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思乡与孤独,描绘了士兵在外征战时的情感状态,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音乐意象,表现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思念与孤独,常在古诗中用以引发情感。
  • :蟋蟀的鸣叫象征着夜晚的宁静与孤独。
  • 鸟鸣:代表自由与生机,衬托出士兵的压抑与无奈。
  • 征衣:象征士兵的身份与责任,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
  •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暗示着战斗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蛩”指的是: A. 笙音
    B. 蟋蟀
    C. 画眉鸟

  2. 填空题:诗的最后一句提到“边塞又__”,表示秋天的深沉。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商音”是指一种现代音乐。
    A. 对
    B. 错

答案

  1. B
  2. 秋深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中同样表现了思乡情怀,但通过月光与床前的影子,更加内省;而《子夜吴歌》则通过自然的声音与夜晚景象,表现了士兵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两者各有特色,但都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全集》
  • 《明代诗歌研究》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