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尚书新开涪江二首》
时间: 2025-01-01 16:12: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岸凿青山破,江开白浪寒。
日沉源出海,春至草生滩。
梓匠防波溢,蓬仙畏水干。
从今疏决后,任雨滞峰峦。
不侵南亩务,已拔北江流。
涪水方移岸,浔阳有到舟。
潭澄初捣药,波动乍垂钩。
山可疏三里,从知历亿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涪江开凿之后的美丽景象。青山被凿破,江水流动,白浪翻滚,显得寒冷。夕阳西沉,河水源头流向大海,春天来临,草木在滩涂上生长。木匠为防水浪溢出而加固堤岸,神仙也因水位下降而感到畏惧。从今往后,河道疏通,任凭雨水滞留在峰峦之间。不会再侵扰南方的农田,北方的江水已经被引走。涪水正在缓缓移动河岸,浔阳的船只已然到来。潭水清澈,刚开始捣药,波浪轻轻荡漾,仿佛在垂钩钓鱼。山的距离可以疏通三里,经过亿万年的变迁,才知道它的变化。
注释:
- 岸凿:岸边开凿。
- 青山破:青山被凿破,形容环境的改变。
- 江开:江水流动开来。
- 蓬仙:指的是神仙,体现了自然的神秘感。
- 疏决:疏通水道,决堤引水。
- 南亩务:南方的农田作业。
- 涪水:涪江,川流不息的江水。
- 浔阳:地名,指的是与水相关的地方。
- 初捣药:初次捣药,象征着勤劳和希望。
- 历亿秋:经历了亿万年的岁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贾岛,唐代诗人,以其诗风清新自然、含蓄深邃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涪江被开凿之后,反映了当时的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变化的感知与思考。
诗歌鉴赏:
贾岛的《郑尚书新开涪江二首》以生动的自然景观描绘为基础,展现了涪江开凿后的变化。诗中“岸凿青山破,江开白浪寒”首句即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剧变,青山被凿破,江水奔腾,给人一种巨大的力量感。接下来的描写则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换相结合,夕阳落下,春草生长,展现了自然的生生不息。
诗中还提到“梓匠防波溢”,表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奈与努力,木匠为防止洪水而加固堤岸,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最后几句则传达出对未来的希望与对自然的敬畏,“潭澄初捣药,波动乍垂钩”,清澈的潭水中,劳动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适应,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岸凿青山破”:青山被凿破,描绘开凿涪江的壮观场景。
- “江开白浪寒”:江水流动,白浪滔滔,给人寒冷的感觉。
- “日沉源出海”:夕阳西下,河水逐渐流向大海。
- “春至草生滩”:春天到来,滩涂上草木生长。
- “梓匠防波溢”:木匠加固堤岸以防止水溢出。
- “蓬仙畏水干”:神仙因水位下降而感到畏惧。
- “从今疏决后”:河道疏通后。
- “任雨滞峰峦”:任凭雨水滞留在山峰之间。
- “不侵南亩务”:不会再影响南方的农田。
- “已拔北江流”:北方的江水已经被引走。
- “涪水方移岸”:涪水逐渐移动河岸。
- “浔阳有到舟”:浔阳的船只已经来到。
- “潭澄初捣药”:潭水清澈,刚开始捣药。
- “波动乍垂钩”:波浪轻轻荡漾,仿佛在垂钩钓鱼。
- “山可疏三里”:山的距离可以疏通三里。
- “从知历亿秋”:经过亿万年的变迁,才知道它的变化。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相结合,形成对比。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如“蓬仙畏水干”。
- 对仗:如“岸凿青山破,江开白浪寒”,对称工整,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涪江的开凿与自然景象,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人类努力的赞美,展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力量与脆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自然的美丽与稳定。
- 白浪:代表着江水的奔腾与变化。
- 春草:象征生机与希望。
- 梓匠:象征人类的智慧与努力。
- 蓬仙:代表自然的神秘与超脱。
- 潭水:象征清澈与宁静。
- 波动:代表生命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梓匠”是指什么?
A. 神仙
B. 木匠
C. 农夫
D. 渔夫 -
“日沉源出海”中的“日沉”意指什么?
A. 日出
B. 日落
C. 白天
D. 夜晚 -
此诗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象?
A. 暴风雨
B. 秋天的丰收
C. 江水奔流
D. 冬天的雪景 -
诗中“潭澄初捣药”是指什么?
A. 养生
B. 劳动
C. 钓鱼
D. 祭祀
答案:
- B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贾岛的《郑尚书新开涪江二首》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自然景观,但贾岛更侧重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王之涣则突出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象。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