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 烛》

时间: 2025-01-04 12:08:08

杏梁宾未散。

桂宫明欲沉。

暧色轻帏里。

低光照宝琴。

徘徊云髻影。

的烁绮疏金。

恨君秋月夜。

遗我洞房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杂咏 烛
作者: 谢朓 〔南北朝〕

杏梁宾未散。
桂宫明欲沉。
暧色轻帏里。
低光照宝琴。
徘徊云髻影。
的烁绮疏金。
恨君秋月夜。
遗我洞房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杏树下的酒席尚未散去,桂花的香气在夜色中愈加浓郁。淡淡的光线透过轻薄的帷幕,照耀着精美的琴弦。诗人看到云髻的影子在屋中徘徊,烛光轻轻闪烁,似乎在映衬着金色的纱帘。诗人在这个清冷的秋夜,心中充满惆怅,思念着远方的君子,感到自己被遗弃在阴暗的洞房之中。


注释:

  • 杏梁:指的是杏树的横梁,诗中暗示宴席的场所。
  • 桂宫:桂花树的寓意,这里象征着秋天。
  • 暧色:指的是柔和的光线。
  • 轻帏:轻薄的帷幕。
  • 宝琴:指的是珍贵的乐器。
  • 云髻:指的是女子的发髻,云髻影子象征着女子的形象。
  • 的烁:烛光闪烁的样子。
  • 绮疏金:华丽而稀疏的金色纱帘。
  • 洞房阴:象征着孤独和寂寞的婚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朓(约464年-499年),字景仁,南朝梁人,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题材,擅长抒发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创作背景:

这首《杂咏 烛》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动乱,诗人借助烛光与秋夜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爱情的思念。


诗歌鉴赏:

《杂咏 烛》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诗,展现了谢朓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切表达。诗的开头用“杏梁宾未散”引入,营造了一种宴席未散,余温尚存的氛围,随后“桂宫明欲沉”则暗示了夜幕降临,桂花的香气愈加浓烈,象征着思绪的缭绕和对往昔的追忆。接下来的“暧色轻帏里”与“低光照宝琴”二句,采用了细腻的意象,烛光透过轻薄的帷幕,照亮了宝贵的琴,暗示着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随着“徘徊云髻影”的出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更加生动,女子的影子在烛光中徘徊,令人产生一种未完成的情感,似乎是对爱人深切的怀念。最后两句“恨君秋月夜,遗我洞房阴”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离别的惋惜与对孤独的感叹。整首诗用词简练而意蕴深远,通过细腻的描写,巧妙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杏梁宾未散:宴席尚未结束,营造出一种轻松的社交氛围。
  2. 桂宫明欲沉:夜色渐深,桂花的香气愈发浓烈,暗示秋天的来临。
  3. 暧色轻帏里:烛光微弱,透过帷幕,营造出一种温馨却又略显孤寂的气氛。
  4. 低光照宝琴:烛光照亮了琴,象征着内心的情感与孤独。
  5. 徘徊云髻影:女子的影子在烛光中晃动,传达出对爱人的思念。
  6. 的烁绮疏金:烛光闪烁,映衬出华丽的金色纱帘,增强了氛围的梦幻感。
  7. 恨君秋月夜: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与恨意。
  8. 遗我洞房阴:感叹孤独的婚房,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烛光比作温暖的情感,将桂花香气比作思念。
  • 拟人:将烛光和云髻赋予了生命,增强了情感表达。
  • 对仗:如“暧色轻帏里,低光照宝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感受和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烛光:象征着温暖与孤独的交织。
  • 桂花:象征着秋天和美好的回忆。
  • 宝琴:代表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但又因孤独而显得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杂咏 烛》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谢朓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桂宫”象征什么?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3. 诗中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幸福
    B. 孤独
    C. 愤怒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思乡与孤独的情感。
  • 《秋夕》(杜甫):描绘秋天的景象与内心的孤独。

诗词对比:

  • 《杂咏 烛》《静夜思》: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夜晚的感悟与对远方的思念,但谢朓的作品更侧重于烛光的细腻描写,而李白则更强调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谢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