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兰山寄张五 / 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时间: 2025-01-04 10:00: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白话文翻译:
在北山的白云之中,隐士自得其乐。
远望试着攀登高处,心绪随大雁的飞去而消散。
我开始感到忧愁,是因为黄昏的降临,
兴致却在这清秋的季节中重新萌生。
时常见到回村的人,沙滩上渡口稍作歇息。
天边的树木如同荠菜,江边的洲渚宛如明月。
何时能带上美酒,一起畅饮重阳佳节呢?
注释:
- 隐者:指隐居的人,通常指追求清静生活的人。
- 相望:彼此相望,指远望。
- 雁飞灭:大雁飞去,心情随之消散。
- 薄暮:指黄昏,天色渐暗。
- 兴是清秋发:兴致在清秋的季节中产生。
- 沙行渡头:指在沙滩上走的渡口。
- 若荠:像荠菜一样,形容树木纤细。
- 如月:像月亮一样,形容洲渚的清澈。
典故解析: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古人认为这是一个适合饮酒、赏菊的日子,有着延年益寿的寓意。诗中提到的“载酒”则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相聚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展现出隐逸生活的理想。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与内心的感受,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秋登兰山寄张五》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美景与诗人的内心情感。开篇通过描绘北山的白云,展现了隐者的悠然自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接着,通过“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一句,表达了诗人试图攀登高处以扩展视野,却因大雁的飞去而感到心情的失落,暗示着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中“始愁因薄暮起”一句,揭示了诗人在黄昏时分的愁思,与秋天的凄凉感交织在一起。但随之而来的又是“兴是清秋发”,表现了他在清秋时节重新振作的心情。接下来的描写则带有生活气息,看到归村的人,展现了一种人间的温暖和宁静。
最后,诗人向友人发出邀请,共同畅饮重阳节的美酒,表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与渴望。这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北山白云里”:描写环境,突显自然的清幽。
- “隐者自怡悦”:隐居者心情宁静。
- “相望试登高”:尝试攀登,象征追求心灵的高度。
- “心随雁飞灭”:心情随大雁飞去而消逝,象征孤独与失落。
- “始愁因薄暮起”:黄昏带来的忧愁。
- “兴是清秋发”:清秋带来新的兴致。
- “时见归村人”:生活气息的体现。
- “沙行渡头歇”:表现乡村的宁静。
- “天边树若荠”:树木纤细,营造一种诗意的景象。
- “江畔洲如月”:洲渚如月,象征宁静的美景。
- “何当载酒来”:渴望友人相聚。
- “共醉重阳节”:把重阳节的欢乐融入友谊中。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树木比作荠菜,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如“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隐者自怡悦,赋予隐者情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重,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白云:象征自由与宁静。
- 大雁:象征思乡与孤独。
- 清秋:象征生命的成熟与感悟。
- 重阳节:象征团聚与欢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春节 -
“心随雁飞灭”中的“飞灭”指的是什么? A. 大雁的归来
B. 心情的消散
C. 自然的变化 -
诗人希望与谁一起共饮重阳节的酒? A. 家人
B. 朋友
C. 自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孟浩然与王维的诗在意境上都有对自然的描写,但孟浩然更侧重于隐士的生活状态,而王维则更多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