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西山隐者不遇》

时间: 2025-01-19 19:51:55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白话文翻译

在绝顶的小茅屋,向上可达三十里。敲门却无人应答,只有几张桌子在室内。若不是身边有柴车,想必是在江边钓鱼了。虽说我们没有见面,但我仍然空中仰望着你。新雨中的草色清新,松声在晚窗中回响。如今的幽静与绝尘,已足以荡涤我的心耳。虽然没有客人来访,我反而得到了清净的道理。兴致尽了才下山,何必等到你这个人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绝顶:高峰或顶点。
  • 茅茨:茅草房,简陋的住所。
  • 扣关:敲门、呼喊的意思。
  • 僮仆:仆人、侍者。
  • 案几:桌子,文案。
  • 巾柴车:用帆布盖着的柴车,暗指旅行的工具。
  • 差池:错过、未能相见。
  • 黾勉:努力、勉力。
  • 契幽绝:与世隔绝,幽静的契合。
  • 宾主意:客人和主人的意愿。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钓秋水”暗示隐者的生活状态,渔夫的生活象征着一种恬淡与自由的理想,正如隐者追求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丘为,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幽远著称,常反映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之事的超脱。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丘为寻访隐者的过程中,反映了作者对隐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在追求自由与清净的过程中遭遇的失落与空虚。

诗歌鉴赏

《寻西山隐者不遇》是丘为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寻找隐者的旅程与思考。全诗分为两部分:寻找和反思。诗的开头描写了一个高耸入云的茅屋,作者的意象生动而具象,展现了隐者的独立和隐逸。接着,诗人敲门而无人应答,反映了寻隐者的失落感。

在描绘隐者的生活时,诗人通过“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来引申隐者的生活情景,体现出一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状态。随后的“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显示出诗人对清净理想的追求。

最后,诗人自我反思,认为即使没有宾主,也能得到内心的宁静,表明了对外在事物的超然态度和对内心世界的重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宁静而又略带失落,表现了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绝顶一茅茨:在高山顶上有一间茅屋。
  2. 直上三十里:从这里向上可达三十里。
  3. 扣关无僮仆:敲门却没有仆人回应。
  4. 窥室唯案几:只见屋内有一张桌子。
  5. 若非巾柴车:如果不是那辆柴车,
  6. 应是钓秋水:应该是在钓鱼了。
  7. 差池不相见:错过了,没有见到他。
  8. 黾勉空仰止:努力地仰望,心中空落。
  9. 草色新雨中:新雨之后草色鲜明。
  10. 松声晚窗里:松树的声音在晚窗内。
  11. 及兹契幽绝:如今与世隔绝,
  12. 自足荡心耳:已足以让人心神荡漾。
  13. 虽无宾主意:虽然没有客人和主人,
  14. 颇得清净理:却获得了清净的道理。
  15. 兴尽方下山:兴致已尽,才下山,
  16. 何必待之子:何必等到那个人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隐者的生活比作钓鱼,象征清静与自由。
  • 拟人:松声在晚窗中,赋予松树以声音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和意象上都展现出对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者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追求清净与自由过程中所经历的失落和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屋:象征隐者的生活与追求。
  • 草色:代表自然的生机与清新。
  • 松声:象征宁静和自然的和谐。
  • 秋水:暗示隐逸者的悠闲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巾柴车”指的是什么?
    A. 旅行的工具
    B. 渔具
    C. 书籍

  2. 诗中“草色新雨中”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
    A. 雨后的生机
    B. 秋天的萧索
    C. 春天的繁盛

  3. 诗人对隐者的态度是?
    A. 渴望与羡慕
    B. 忽视与冷漠
    C. 反对与批评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王维《山居秋暝》
  2. 李白《夜泊牛津》
  3.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王维《山居秋暝》都体现了隐逸生活的追求,前者更强调寻找与失落,后者则着重描绘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古诗鉴赏辞典》
  3. 《丘为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