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1-14 21:39: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涂荦确复欹斜,路转没溪涯。
沿溪尽处有人家,被明月照著篱笆。
小犬最先人醒,相迎吠过悬崖。
岂须追忆始怜它,当日已咨嗟。
人间能忆真何物?左不过大浪淘沙。
想见长篱废尽,一枝斜出秋花。
白话文翻译:
山路崎岖,倾斜而又曲折,转弯处便是溪边。
沿着溪水尽头有一户人家,明月照耀着他们的篱笆。
小狗最先将人唤醒,朝着悬崖吠叫着迎接归人。
何必追忆当初对它的怜爱,往日的情感早已感叹。
人世间能记住的又有什么呢?不过是如大浪淘沙般的浮沉。
想象着那长篱已然废弃,唯有一枝秋花斜出。
注释:
- 荦确:形容山路的崎岖。
- 溪涯:溪水的边缘。
- 篱笆:指围绕庭院的木栅栏。
- 人醒:指人们醒来。
- 咨嗟:感叹、叹息。
- 大浪淘沙:比喻经历时间的洗礼,留下真金。
典故解析:
“人间能忆真何物,左不过大浪淘沙”这一句可以引申为人的记忆和情感常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冲淡,最终只留下真实的本质。此类意象在古诗中屡见不鲜,传达了时间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卢青山,现代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与人情,作品多聚焦于生活的细节和哲理。
创作背景:创作于对生活的感悟与沉思之际,反映了对时间流逝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卢青山的《风入松三首 其三》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情交融,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开头以“山涂荦确复欹斜”描绘出崎岖的山路,给人以沉重的空间感,暗示着人生道路的艰辛与曲折。接着“沿溪尽处有人家”描绘了归家的温暖,明月照拂着篱笆,营造了一种宁静而且亲切的氛围。
小犬的吠叫声是对人们的迎接,象征着忠诚与温暖,但诗人却不愿追忆当初的怜爱,反而以“岂须追忆始怜它”表达出一种对过往的淡然态度。随后的“人间能忆真何物”则升华了主题,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物是人非的哲理。整首诗在自然与人生的交织中,引导读者反思记忆与遗忘的意义,最终以“一枝斜出秋花”收束,既有对往昔的怀念,又强调了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涂荦确复欹斜”:描绘了崎岖不平的山路。
- “路转没溪涯”:转弯处靠近溪水的边缘。
- “沿溪尽处有人家”:溪水尽头有一户人家。
- “被明月照著篱笆”:明月洒在篱笆上,营造出宁静的夜晚。
- “小犬最先人醒”:小狗最先察觉到人的归来。
- “相迎吠过悬崖”:在悬崖边上迎接,表现出小狗的忠诚。
- “岂须追忆始怜它”:无需去回忆对小狗的怜爱。
- “当日已咨嗟”:感叹往日时光。
- “人间能忆真何物?”:人世间能留下的究竟是什么?
- “左不过大浪淘沙”:比喻经历洗礼后留下的真相。
- “想见长篱废尽”:想象篱笆已经荒废。
- “一枝斜出秋花”:只有一枝秋花斜出,象征着生命的坚韧。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浪淘沙”比喻时间的流逝。
- 拟人:小狗“迎接”人,赋予动物以人性。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形成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探讨人际关系与时间流逝的无常,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意象分析:
- 山、溪:象征人生的曲折与艰难。
- 明月:象征温暖与宁静。
- 小犬:象征忠诚与陪伴。
- 废弃的篱笆与秋花: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小犬最先人醒”描述的是谁的归来?
- A. 诗人
- B. 游客
- C. 小狗
- D. 朋友
-
“岂须追忆始怜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怀念
- B. 忘却
- C. 怜爱
- D. 感叹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对比杜甫与卢青山,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探讨人生的苦乐,杜甫侧重于社会现实与个人遭遇,而卢青山则更多关注内心的感悟与哲理。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唐诗三百首解读》
- 《诗词鉴赏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