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东川。南秦雪》
时间: 2025-01-04 10:06: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使东川。南秦雪
帝城寒尽临寒食,
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
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
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
青骢御史上南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东川南秦的雪景。帝都的寒冷在寒食节时已经结束,但骆谷的春天依然未至。刚刚看到山岭上仿佛覆盖着云彩,便惊讶于山岩下竟然飘落着如尘般的雪。千山万岭,峰峦如笋,石头似玉;万树松柏,挂满了银色的苔藓。飞鸟不再飞翔,猿猴也静止不动,只有青骢马载着御史向南秦奔去。
注释
- 帝城:指的是长安,即唐朝的都城。
- 寒食:指寒食节,春秋时期的传统节日,纪念介之推。
- 骆谷:指的是一个地名,可能指代南秦地区。
- 岭头:山岭的顶端。
- 雪如尘:形容雪花轻盈如尘埃。
- 青骢:一种马的品种,通常用于形容骏马或良马。
- 御史:古代汉朝的官名,负责监察百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号梦窗,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与白居易齐名,属于“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以写实见长,注重描绘生活场景,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春寒之际,诗人通过描写南秦地区的雪景,抒发对春天的期待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诗中呈现了寒食节的背景,突显了气候的变化和地域的差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南秦的雪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体验。开篇“帝城寒尽临寒食”,以寒食节的时间节点为引入,表现出长安城的春天已然到来,然而南秦的骆谷却依然寒冷,春意迟迟未至。这种强烈的对比,突显了地理的差异,表现出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敏感。接着“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形象地描绘了山头的云彩和岩石上的雪,仿佛在诉说着冬天的延续,春天的迟到。后面的“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则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出雪后的南秦山水美景,色彩鲜明,形态各异,极具视觉冲击力,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最后两句“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则在意境上画上句号,表现出一种静谧的氛围,飞鸟和猿猴的静止象征着自然的安宁,而青骢御史的出现则暗示着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融入了诗人对自然、季节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帝城寒尽临寒食:长安城的寒冷在寒食节前已经结束,暗示春天的来临。
- 骆谷春深未有春:南秦骆谷的春天尚未到来,形成对比。
- 才见岭头云似盖:刚刚看到山岭上的云彩像是一层盖子,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已惊岩下雪如尘:惊讶于山岩下飘落的雪花轻柔如尘,表现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千峰笋石千株玉:千山的峰峦似笋般挺拔,石头则如玉般光滑,描绘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 万树松萝万朵银:万树的松柏上挂满了如银般的苔藓,增强了冬季的氛围。
- 飞鸟不飞猿不动:万物静止,生动地描绘出静谧的自然景象。
- 青骢御史上南秦:青骢马载着御史向南秦奔去,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似盖”、“雪如尘”,将自然现象形象化。
- 对仗:如“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南秦的雪景,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通过春天的迟到,反映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静谧。
意象分析
- 帝城:象征着繁华与喧嚣。
- 骆谷:代表了静谧的自然环境。
- 雪:象征着纯洁与宁静。
- 青骢:象征着诗人的探索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帝城寒尽临寒食”中的“寒尽”指的是: A. 寒冷消失
B. 寒冷加重
C. 寒冷继续
D. 寒冷不变 -
“千峰笋石千株玉”中的“玉”主要是指: A. 财富
B. 美丽的石头
C. 冰雪
D. 珍贵的物品 -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 A. 夏天
B. 春天
C. 秋天
D. 冬天
答案
- A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李白《早发白帝城》: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强调个人的心境与旅途的急迫感。
杜甫《春望》:则在历史背景下,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两者在主题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元稹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