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杜鸿渐镇蜀,辟杨炎为判官)》
时间: 2025-01-06 12:52: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
杜甫
去水绝还波,泄云无定姿。
人生在世间,聚散亦暂时。
离别重相逢,偶然岂定期。
送子清秋暮,风物长年悲。
豪俊贵勋业,邦家频出师。
相公镇梁益,军事无孑遗。
解榻再见今,用才复择谁。
况子已高位,为郡得固辞。
难拒供给费,慎哀渔夺私。
干戈未甚息,纪纲正所持。
泛舟巨石横,登陆草露滋。
山门日易久,当念居者思。
白话文翻译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送别之情,抒发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诗的开头提到水波的消失和云彩的变幻,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在世间生活,人与人之间的聚散都是暂时的,离别与重逢并没有固定的时间。送别的时刻,秋天渐渐进入暮色,周围的景物也透着一丝悲凉。随着国家频繁出征,豪杰与权贵的地位也随之升高。朋友在梁益镇守,军事上没有任何疏漏。即便再见的日子遥遥无期,才华出众的人又该如何选择呢?况且朋友已经在高位,就算被任命也会固辞。无法拒绝的供给和对私欲的谨慎,国家的干戈虽然没有完全平息,纪纲仍然需要掌握。最后提到在巨石间泛舟,登陆时草露滋润,反映出一种对自然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
注释
- 去水:指水流的消失,象征着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 聚散:指人际关系的聚合与分离。
- 相公:指友人的尊称。
- 镇梁益:指在梁益地区担任镇守职务,暗示其重要性。
- 解榻:指再坐下,寓意再次相见的可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其诗风以沉郁顿挫闻名,关注社会民生,反映历史风云。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杜甫晚年,彼时国家动荡不安,杜甫在动乱中深感人生无常与离别悲伤,正值朋友杨炎被任命赴蜀,诗人对此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是杜甫送别好友杨炎的诗作,整首诗情感深邃,寓意丰富。开篇以“去水绝还波,泄云无定姿”引入,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幻,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聚会与友谊。接着,诗人通过“人生在世间,聚散亦暂时”进一步深化主题,表现出对离别的无奈与悲凉。
在描写离别之时,诗人提到“送子清秋暮,风物长年悲”,通过秋天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似乎昭示着生离死别的无情。接下来的几句则关注国家的动荡和友人的责任,点出他在梁益镇守的重要性,反映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与对国家的关心。
最后,诗人以“大石横,登陆草露滋”作结,寓意着人生的抉择与对未来的思考。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对社会的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去水绝还波:水去而波消,象征着事物的消逝和时光的流逝。
- 泄云无定姿:云彩飘散,无定形状,暗示人生的变幻莫测。
- 人生在世间,聚散亦暂时:人生在世,人与人之间的聚合与分离都是短暂的。
- 离别重相逢,偶然岂定期:离别与重逢,哪能有固定的时机呢?
- 送子清秋暮,风物长年悲:在清秋的傍晚送别,周围的景物也显得悲凉。
- 豪俊贵勋业,邦家频出师:豪杰与权贵的地位不断提升,国家也频繁出征。
- 相公镇梁益,军事无孑遗:友人在梁益镇守,军事上没有任何疏漏。
- 解榻再见今,用才复择谁:再坐下来,今后有才华的人又该如何选择?
- 况子已高位,为郡得固辞:况且朋友已在高位,即使被任命也会固辞。
- 难拒供给费,慎哀渔夺私:无法拒绝的供给,以及对私欲的谨慎。
- 干戈未甚息,纪纲正所持:战争虽然没有完全平息,纪纲仍需掌握。
- 泛舟巨石横,登陆草露滋:在巨石间泛舟,登陆时草露滋润,暗示对自然的思考。
修辞手法
该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
- 比喻:用水波与云彩比喻人生的无常。
- 对仗:如“聚散亦暂时”对“离别重相逢”,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友人的关心与送别之情,同时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国家动荡的忧虑。诗中蕴含着深厚的友谊和对未来的思考,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与深邃的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波:象征生命的流逝与无常。
- 云彩:象征变化与不确定性。
- 秋天:象征凋零与离别的悲凉。
- 草露:象征清新与生命的滋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去水绝还波”意指: A. 水流不停
B. 事物的消逝
C. 人生的聚散
D. 归乡的愿望 -
“离别重相逢”中的“离别”指的是: A. 永别
B. 短暂的分别
C. 友谊的考验
D. 自然的变化 -
杜甫在诗中提到的“相公”指的是: A. 朋友
B. 国君
C. 军事将领
D. 读书人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送友人》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李白在送别诗中的不同风格,杜甫更注重人生感悟与社会现实,而李白则更多展现豪放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