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皎然青琐客,何事动行轩。
苦节酬知己,清吟去掖垣。
秋城临海树,寒月上营门。
邹鲁诗书国,应无鼙鼓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清雅的客人(裴补阙)即将启程离开,诗人感到疑惑:他为何要离开这个地方?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让诗人感到苦涩,他用清吟的方式来送别这位朋友。诗中提到的秋天的城市旁边有海树,寒冷的月光洒在营门上,展现出一幅宁静的画面。最后,诗人感慨,作为有文化的国家,邹鲁(即鲁国)应该不会有战鼓的喧嚣。
注释
- 皎然:形容清澈明亮。
- 青琐:青色的琐(古代的一种饰物),这里用来形容客人的衣着清雅。
- 动行轩:出发的车轿,表示要离开。
- 苦节:指的是苦心孤诣,意指深厚的情谊。
- 清吟:清雅的吟唱,表现送别的情绪。
- 掖垣:指庭院的围墙,表明居住的环境。
- 秋城:秋天的城市,暗示时节的变迁。
- 邹鲁:古代齐鲁地区,文化发达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郎士元,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清丽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际情感,展现了对友谊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送别友人裴补阙之际,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深厚的情感。诗中透露出对政治动荡的忧虑,反映了唐代士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送裴补阙入河南幕》是一首充满情感深度的送别诗,诗人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送别时的情景与心绪。开头两句通过“皎然青琐客”展现了友人高洁的形象,暗示了他即将远行的悲伤。诗人对友人的离去感到困惑,心中对友谊的珍视与忧虑交织在一起。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秋城、海树、寒月,这些意象不仅表现了时节的变化,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最后一句“应无鼙鼓喧”更是点明了诗人的期待与希望,渴望文化与和平的生活,而非战乱的喧嚣。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人际间深厚的情谊与对生活的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皎然青琐客:描绘友人形象,清丽高雅。
- 何事动行轩:质疑友人离去的原因,流露不舍。
- 苦节酬知己:表达对友谊的珍视与心痛。
- 清吟去掖垣:以吟唱送别,表现情感。
- 秋城临海树:描绘秋天的景象,兼具静谧与孤寂。
- 寒月上营门:寒冷的月光,增添了离别的哀伤。
- 邹鲁诗书国:强调文化的深厚与背景。
- 应无鼙鼓喧:渴望和平,不希望有战乱的喧嚣。
修辞手法
- 比喻:青琐比喻友人的高洁。
- 对仗:如“秋城临海树,寒月上营门”,增强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传递情感,如寒月、秋树等。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送别的场景展现了深厚的友谊、对人生变化的感慨,以及对文化安宁的向往。诗人以自然景色映衬内心情感,揭示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琐:象征清雅与高洁。
- 秋城: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寒月:代表孤独与思念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琐客”指的是谁? A. 诗人
B. 裴补阙
C. 邹鲁 -
诗中的“寒月”象征什么? A. 温暖
B. 孤独与思念
C. 繁荣 -
最后一行“应无鼙鼓喧”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战争的期待
B. 对和平的向往
C. 对朋友的告别
答案
- B. 裴补阙
- B. 孤独与思念
- B. 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赠汪伦》
诗词对比
- 比较郎士元的《送裴补阙入河南幕》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的意境各异,前者侧重于人际关系与情感的细腻描写,后者则强调自然景观与人生的壮阔,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