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后归舟杂兴 其一》

时间: 2024-12-31 06:08:10

出院身轻笑解绦,茶炉书市独游遨。

童窥米尽慵愈甚,客觉瓶空饮不豪。

摘去旋生新白发,赎来重典旧蓝袍。

频年自笑干时拙,博得江城就蟹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院身轻笑解绦,
茶炉书市独游遨。
童窥米尽慵愈甚,
客觉瓶空饮不豪。
摘去旋生新白发,
赎来重典旧蓝袍。
频年自笑干时拙,
博得江城就蟹螯。

白话文翻译:

我走出院子,心情轻快,笑着解开缠绕的绳带;
在茶炉和书市中独自游玩,心无杂念。
童子瞧见米缸空了,懒散得更为明显;
客人意识到酒瓶空了,饮酒的兴致也不再高。
我拔掉了新长出的白发,赎回了那件旧的蓝袍;
多年后我自嘲当年做事笨拙,
却在江城得到了美味的螃蟹。

注释:

  • 解绦:解开绳带,形容人心情轻松。
  • 茶炉书市:指茶馆和书市,象征闲适的生活场景。
  • 童窥:小孩偷看,表现出童稚的纯真。
  • 米尽:米缸空了,意味着生活的拮据。
  • 饮不豪:饮酒的情绪低落,不再豪放。
  • 旋生:突然长出,形容新白发的无奈。
  • 重典:旧的典籍,可能指代曾经的荣耀。
  • 江城:指的是长江附近的城市,象征着风土人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彦泓,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闲适境界的追求。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抒发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彦泓生活的一段闲适时光,反映了他对日常生活的思考与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调侃。

诗歌鉴赏:

《试后归舟杂兴 其一》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的感悟。诗的开篇通过轻松的语调描绘了诗人走出院子的情景,仿佛在刻画一种解放与自由的状态。接着,诗人提到在茶炉和书市中独自游玩,显示出他对知识与文化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一种孤独的闲适。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逐渐转向对生活琐事的描写。童子窥见米缸空了,象征着生活的匮乏,而客人意识到酒瓶空了,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失落感。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沮丧,反而以一种自嘲的态度面对新生的白发和旧蓝袍的赎回,体现了一种对岁月和自我的调侃。

最后,诗人以“博得江城就蟹螯”收尾,展现了他对江城美食的向往和对生活乐趣的珍视。整首诗在轻松幽默中又透露出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出院身轻笑解绦:走出院子,心情轻松,笑着解开束缚,象征着获得自由。
  2. 茶炉书市独游遨:在茶馆和书市中独自游玩,表现出对知识和生活的追求。
  3. 童窥米尽慵愈甚:小孩看到米缸空了,表现出生活的窘迫与懒散。
  4. 客觉瓶空饮不豪:客人发现酒瓶空了,饮酒的兴致也随之消散。
  5. 摘去旋生新白发:新长出的白发被拔掉,表现对岁月无情的无奈。
  6. 赎来重典旧蓝袍:赎回旧的蓝袍,象征回归过往的记忆。
  7. 频年自笑干时拙:多年后自嘲做事笨拙,体现一种轻松幽默的态度。
  8. 博得江城就蟹螯:在江城捕捉美味的螃蟹,表现对生活乐趣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米尽”“瓶空”比喻生活的贫困与失落。
  • 拟人:将“童窥”赋予了人性化的动作,提升了生活的生动感。
  • 对仗:如“出院身轻笑解绦”与“茶炉书市独游遨”,形成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对岁月流逝的思考,以及对生活乐趣的珍视,呈现出一种淡然从容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茶炉:象征着闲适与文化的氛围。
  • :代表生活的基本需求,暗示生活的窘迫。
  • 白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无奈。
  • 蓝袍:象征着过去的荣光与身份。
  • 蟹螯:代表生活的乐趣和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童窥米尽”主要表达了什么? A. 生活的富足
    B. 生活的窘迫
    C. 生活的乐趣
    D. 生活的闲适

  2. 诗人对新长出的白发的态度是: A. 愤怒
    B. 无奈与自嘲
    C. 骄傲
    D. 忽视

  3. “博得江城就蟹螯”中“就”字的作用是: A. 表示位置
    B. 表示时间
    C. 表示目的
    D. 表示原因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亲情的思念。
  • 李白《将进酒》:表达对生活乐趣的追求与对人生的洒脱态度。

诗词对比:

  • 王彦泓《试后归舟杂兴 其一》与李白《将进酒》:两者都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王彦泓更多体现闲适的生活态度,而李白则是豪放不羁的个性。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王彦泓传》
  • 《古诗词鉴赏方法》
  • 《中国古诗词流派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