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中妇操》

时间: 2025-01-01 13:13:09

娶妻五月即仕陈,五年归来未拜亲。

桑中见美人,我出堂前认,夫君走赴沂。

水沈我身秋,夫君令我嗔。

妇可不义,亲何可不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桑中妇操
作者: 杨维桢

娶妻五月即仕陈,
五年归来未拜亲。
桑中见美人,
我出堂前认,
夫君走赴沂。
水沈我身秋,
夫君令我嗔。
妇可不义,
亲何可不仁。

白话文翻译

我在五月结婚后便去仕途,但等我五年回家,却未曾拜见亲人。在桑树间见到了美丽的女子,我在堂前一眼认出她来,而她的丈夫却走去沂水。秋季的水淹没了我的身心,丈夫让我感到愤怒。作为妻子可以不讲义,但亲人又怎能无情无义?

注释

  • 娶妻:结婚。
  • 仕陈:指在陈国做官。
  • 未拜亲:没有回去拜见父母。
  • 桑中见美人:在桑树下看见美丽的女子。
  • 夫君:丈夫。
  • 水沈我身秋:指身处秋水之中,心中沉重。
  • 妇可不义:妻子可以无情。
  • 亲何可不仁:亲人怎么能无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维桢,元代诗人,字子华,号天南,出身于士族,工诗词,尤善于描绘人物和抒发情感。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元代,正值士人仕途艰难之时,诗人通过描绘个人遭遇,表达对亲情和爱情的思考,以及对社会伦理的质疑。

诗歌鉴赏

《桑中妇操》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歌,通过简单的叙述展现了复杂的情感纠葛。诗人以娶妻和仕途为切入点,探讨了婚姻中的忠诚和亲情的责任。诗中“我出堂前认”一句,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认同,但随之而来的“夫君令我嗔”则揭示了婚姻中存在的矛盾与愤怒。诗人在这里不仅在表达个人的失落感,也在对社会伦理提出质疑,展现出对人性深刻的思考。

诗中使用了“水沈我身秋”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身处秋水中的孤独与无助,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结尾处的“妇可不义,亲何可不仁”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质问亲情的冷漠与无情,展现了对人际关系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娶妻五月即仕陈:婚后不久便开始了仕途生活。
  • 五年归来未拜亲:长时间未与家人团聚。
  • 桑中见美人:在桑树下邂逅美丽的女子,暗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我出堂前认:面对美丽的女子,诗人感到亲切。
  • 夫君走赴沂:丈夫离去,暗示家庭的疏离。
  • 水沈我身秋:象征着孤独与失落。
  • 夫君令我嗔:因丈夫的行为而感到愤怒。
  • 妇可不义,亲何可不仁:探讨了婚姻与亲情之间的伦理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情与水的沉淀相结合,生动描绘孤独感。
  • 对仗: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反映了对婚姻与亲情关系的深刻思考,揭示了人性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美好和温柔的事物。
  • :象征孤独和沉重的情感。
  • :暗示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结婚后多久开始仕途?
    • A. 三个月
    • B. 五个月
    • C. 五年
    • D. 一年
  2. 诗中提到的“美人”是在什么地方见到的?
    • A. 河边
    • B. 桑树下
    • C. 街道
    • D. 庭院
  3. 诗的主题主要涉及什么?
    • A. 自然景色
    • B. 亲情与爱情
    • C. 战争
    • D. 仕途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朱淑真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探讨了情感的孤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月下独酌》:反映了个体在社会与情感中的无奈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维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