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后谢座主》
时间: 2025-01-01 18:24: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及第后谢座主
作者: 周匡物 〔唐代〕
一从东越入西秦,
十度闻莺不见春。
试向昆山投瓦砾,
便容灵沼濯埃尘。
悲欢暗负风云力,
感激潜生草木身。
中夜自将形影语,
古来吞炭是何人。
白话文翻译:
自从我从东越来到西秦,
十次听到黄莺的歌声却不见春的到来。
试着向昆山投掷一些瓦砾,
却能让灵沼清洗我的污秽。
悲欢之间暗暗承受着风云的力量,
感动得草木也在悄然生长。
在午夜,我独自与自己的形影对话,
古来吞炭的那些人又是何人呢?
注释:
- 东越:指东南地区,通常指今之浙江、福建一带。
- 西秦:指西部的秦地,即今之陕西一带。
- 昆山:历史上著名的山,常被用作美玉的代称。
- 灵沼:神灵的泉水,意指清澈的水。
- 吞炭:古时形容人们因失意而自我惩罚或自沉其境,常用来比喻对命运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匡物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著称。周匡物在诗歌创作中常表现出个人的孤独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作者取得功名之后,表达了对座主的感激,同时流露出内心的复杂情感,反映了古代科举制度下士人的辛酸与苦楚。
诗歌鉴赏:
《及第后谢座主》一诗是周匡物在获得功名后,表达对座主的感激与内心复杂情感的作品。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开篇“一从东越入西秦”,诗人用地理的变迁象征自己经历的艰辛与努力,隐喻了从个人的奋斗到社会的认可这一过程。接下来的“十度闻莺不见春”,则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春光明媚的时节,但内心却感到无比孤寂与失落。
随后,诗人以“试向昆山投瓦砾”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追求,虽是瓦砾却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渴望,而“灵沼濯埃尘”则暗示着清洗内心的渴望与追求。在“悲欢暗负风云力”的句子中,诗人感慨悲欢离合,暗自承受着生活的压力与命运的无常,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最后两句“中夜自将形影语,古来吞炭是何人”,在寂静的夜晚,诗人对自己的孤独和命运进行深刻的自省,感叹古今多少人经历过这样的无奈与挣扎,令人深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邃的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从东越入西秦:描绘了诗人从东南到西北的地理变化,象征着人生的旅程与追求。
- 十度闻莺不见春:虽听到春天的歌声,却感受不到春天的气息,表达了内心的失落。
- 试向昆山投瓦砾:尝试在美玉之地投掷瓦砾,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 便容灵沼濯埃尘:用灵沼的清水洗去心灵的尘埃,表明追求纯净的愿望。
- 悲欢暗负风云力:在人生的悲欢离合中,承受着命运的重压。
- 感激潜生草木身:感受到草木在潜移默化中生长,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 中夜自将形影语:在夜深人静时与自己的影子对话,体现孤独感。
- 古来吞炭是何人:对历史中无数追求理想却遭遇困境之人的感慨,问谁能真正了解他们的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昆山的美玉比作理想,瓦砾比作现实的困境。
- 拟人:草木在诗中被赋予生命,体现出自然与人心的共鸣。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情感深沉,探讨了个人在社会变迁与人生际遇中的无奈与思考,反映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失落,表现出唐代士人特有的忧伤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越、西秦:象征人生的起伏与追求的方向。
- 莺、春:春天象征希望与生机,但在此表达了失落。
- 昆山:象征美好的理想与追求。
- 灵沼:象征内心的清净与明澈。
- 草木:象征生命的坚持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一从东越入西秦”中,东越与西秦象征什么?
- A. 地理位置
- B. 人生旅程
- C. 家庭背景
- D. 文化差异
-
“试向昆山投瓦砾”的意思是什么?
- A. 向理想努力
- B. 表达对现实的无奈
- C. 寻找珍贵的东西
- D. 参与社会活动
-
诗中“古来吞炭是何人”表达了什么?
- A. 对历史的反思
- B. 对理想的追求
- C. 对朋友的怀念
- D.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 B. 人生旅程
- B. 表达对现实的无奈
- A. 对历史的反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周匡物 vs. 杜甫:两者都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但周匡物更偏向个人的孤独与内心挣扎,而杜甫则常关注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
- 周匡物 vs. 李白:李白的作品多展现豪情与壮志,而周匡物则更为细腻,关注心灵的感受与内省。
参考资料:
- 《唐诗选》:收录唐代诗人作品,提供背景与解析。
- 《古典诗词鉴赏》:深入分析古典诗词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
- 《唐代文学史》:详细探讨唐代文学的演变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