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外遥山渐杳冥。
北湖波冷欲生冰。
谁家美酒犹堪醉,
满市哀弦不忍听。
添恨绪,减诗情。
江南昨夜梦中行。
一番雨打风吹后,
尚有高枝下落英。
白话文翻译:
远处的山渐渐消失在雾气中,北湖的水波寒冷得像要结冰一样。哪家美酒仍然让人陶醉,可满城的哀伤音乐让人不忍心去听。愁苦的情绪愈发增加,诗情却日渐减少。昨夜我在梦中游历江南,经历了一场风雨之后,树枝上依然落下了花瓣。
注释:
- 杳冥:遥远而幽深,这里形容山渐渐消失在雾中。
- 欲生冰:水波冷得像要结冰,形容天气的寒冷。
- 美酒犹堪醉:美酒仍然可以让人陶醉,表示对美酒的向往。
- 满市哀弦:满城弦乐奏出哀伤的旋律,传递出悲伤的情绪。
- 添恨绪,减诗情:愁苦的情绪增加,诗情却减少。
- 雨打风吹:形容经历了风雨的洗礼,进一步增强了意境。
典故解析:
诗中提及的“江南”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地域,常被古代诗人用作表达柔情和思乡之情的背景。诗人在梦中游历江南,反映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随,近现代著名诗人,字又元,号白云,生于清末,卒于民国,擅长古诗,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动荡的时代,诗人感受到社会的压抑与个人的失落,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对比,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鹧鸪天》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冬交替的自然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愁苦。开篇的“城外遥山渐杳冥”不仅描绘了远山的朦胧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北湖的寒波与即将结冰的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诗人对美酒的追忆与满市哀弦的对比,突显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添恨绪,减诗情”一语道出了诗人因生活困扰而愁苦的心情,诗情的减退与恨绪的增加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压抑与挣扎。最后一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希望的微光,尽管经历了风雨,但高枝上依然有落英,这象征着生命的韧性与美好的期待。
整首诗在情感上深邃而细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思与感悟,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远山的隐秘,暗示着诗人对未来的迷茫。
- 第二联通过湖水的寒冷,表现出季节的变换和内心的冷寂。
- 第三联表达了对美酒的向往,以及对周围哀伤氛围的不适。
- 第四联点出情感的增减,诗意的消逝与愁苦的上升。
- 第五、六联通过梦境的回忆与江南的美好,体现了对美的追求。
- 最后两句则在风雨后依然有落英,象征生命的希望。
-
修辞手法:
- 对比:美酒与哀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情感的复杂。
- 拟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情感联系,增强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期待,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意象分析:
- 遥山:象征着人生的迷茫与无常。
- 北湖波冷:代表了秋冬季节的冷清与孤寂。
- 美酒: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忆。
- 满市哀弦:反映了社会的悲伤与个体的无奈。
- 落英:象征着生命的韧性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城外遥山渐杳冥”中的“杳冥”意指: A. 明亮
B. 幽暗
C. 清晰
D. 远大 -
“添恨绪,减诗情”表达了诗人: A. 对生活的满足
B. 对生活的愁苦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美酒的渴望 -
诗中提到的“江南”通常象征着: A. 战争
B. 美好与柔情
C. 冷酷与荒凉
D. 贫穷与困扰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
- 《夜泊牛津》:张继
- 《山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 顾随的《鹧鸪天》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描绘了内心的愁苦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但前者更侧重于外界环境的描写,后者则通过细腻的情感展现出对逝去时光的深切怀念。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选读》
- 《近现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