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落笔胜缩地,展图当晏宁。
中华属贵分,远裔占何星。
分寸辨诸岳,斗升观四溟。
长疑未到处,一一似曾经。
白话文翻译:
写下的笔墨胜过缩地成图,展开的画卷显得宁静安详。
中华大地属于尊贵的部分,远方的后裔又占据了哪个星辰呢?
细微之处辨别各大山脉,斗升之处眺望四大海洋。
长久以来疑惑未解之地,一切都似曾相识。
注释:
- 落笔:写字,落笔成文。
- 缩地:指缩小地形图。
- 展图:展开地图。
- 晏宁:形容安静平和。
- 中华:指中华民族,中华文化。
- 贵分:尊贵的部分,指中华之地。
- 远裔:远方的后代或民族。
- 分寸:细微之处,指具体的山脉。
- 诸岳:众多山岳。
- 斗升:斗指星斗,升指高处。
- 四溟:四大海洋。
- 长疑未到处:长久以来的疑惑未解之地。
- 似曾经:似乎曾经到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松是唐代诗人,以其清新的风格和细腻的描写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对自然和人文的思考,风格独特,常常以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观华夷图》创作于一个历史变迁的时期,诗人以地图为背景,反映了对中华大地与远方民族的思考,表达了对国家和文化的认同与思考。
诗歌鉴赏:
《观华夷图》是一首通过地图展开的诗,诗人曹松以简练的笔触描绘出中华大地的辽阔与复杂。首句“落笔胜缩地”便显示了诗人对地图的热爱与深刻理解,暗示他对地理空间的掌握和自豪感。而“展图当晏宁”则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似乎在描绘一个理想中的家园。
在探讨中华民族与远方“远裔”的关系时,诗人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疑问:这些远方的后裔又会如何与中华大地的文化相联系?这反映了诗人对民族认同和文化归属的思考。
接下来的“分寸辨诸岳,斗升观四溟”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通过具体的山脉和海洋,表现了中华大地的壮丽与多样。
最后一句“长疑未到处,一一似曾经”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重与文化的传承。诗人似乎在质疑历史的延续与文化的流失,表达了对未来的思考。
整首诗在表现外部世界的同时,深入探讨了内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笔胜缩地:写下的文字比缩地成图更为深刻。
- 展图当晏宁:展开地图时,心中宁静安详。
- 中华属贵分:中华大地是尊贵的部分。
- 远裔占何星:远方的后裔又占据了什么位置?
- 分寸辨诸岳:在细微之处辨别各大山脉。
- 斗升观四溟:在高处眺望四大海洋。
- 长疑未到处:长久以来的疑惑未解。
- 一一似曾经:一切似乎都曾经历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笔墨与地图相提并论,表现了书写的力量。
- 对仗:全诗用字工整,形成对称的美感。
- 拟人:将地图视作一个有生命的存在,表达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探讨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历史传承,表达了诗人对中华大地的热爱与对远方后裔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对历史的疑虑与对未来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地图:象征国家与文化的认同。
- 山岳:代表自然的壮丽与多样。
- 海洋:象征广阔的交流与联系。
- 星辰:隐喻远方后裔的归属与身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落笔胜缩地”是指什么?
- A. 写的字比地图小
- B. 写字的力量超越地图
- C. 地图上的地方更重要
-
“长疑未到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历史的怀疑
- B. 对自然的赞美
- C. 对未来的期待
-
诗中提到的“远裔”指的是:
- A. 诗人的朋友
- B. 远方的民族后代
- C. 诗人的家人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对,曹松的《观华夷图》更注重对地理与文化的思考,而杜甫则集中在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两者都反映了对时代的深刻理解,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杜甫诗选》
- 相关古诗词鉴赏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