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僧凿山井,寒碧在中庭。
况是分岩眼,同来下石瓶。
旁痕终变藓,圆影即澄星。
异夜天龙蛰,应闻说叶经。
白话文翻译:
一位云游的僧人在山中挖井,井水清冷而碧绿,流淌在院子的中央。
更何况这是从岩石的缝隙中流出的水,正好可以用来装入石瓶中。
旁边的痕迹终究被青苔覆盖,井水的圆形倒影就像清澈的星星。
在这不同的夜晚,天上的龙也藏身于此,应该会听到关于叶子的传说。
注释:
- 云僧:游离于世的僧人,指的是隐居山林的和尚。
- 寒碧:清冷而碧绿的水,形容井水非常清澈。
- 分岩眼:岩石间的缝隙,暗指水源的来源。
- 石瓶:用石头制成的瓶子,通常用于盛水。
- 旁痕:井边的痕迹,指的是人来往留下的印记。
- 变藓:被青苔覆盖,象征时间的流逝。
- 圆影:井水的倒影,形容水面如镜。
- 澄星:清澈的星星,形容井水的清澈。
- 异夜:不同的夜晚,暗示特定的情境或时空。
- 天龙蛰:传说中的龙在夜里藏身,象征神秘和灵动。
- 叶经:可能指与自然或植物有关的传说或故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松,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因其作品清新脱俗而受到喜爱。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观山寺僧穿井》创作于诗人游览某座山寺时,受到僧人井水的启发,借由井水的清澈来表达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诗中通过描写井水的美丽,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寺场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首句描绘了云游僧人挖井的情景,表现出一种超然和洒脱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句子通过对井水的描绘,展现出自然之美,尤其是“寒碧”的形象,给人一种清新、悠远的感觉。
“况是分岩眼,同来下石瓶”这一句,通过岩石缝隙流出的水与石瓶相结合,表现出自然与人造之间的和谐。接下来的“旁痕终变藓”,隐喻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显示出一种哲学思考。
最后两句则引入了神秘的元素,通过“天龙蛰”的意象,暗示了自然与超自然的交融,给整首诗增添了一种梦幻的色彩。这首诗不仅在意象上构建了一幅优美的自然图景,更在情感上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云僧凿山井:云游的僧人正在山中挖井,强调了隐士生活的宁静与清幽。
- 寒碧在中庭:井水清澈如碧,流淌在庭院中,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气氛。
- 况是分岩眼:水流来源于岩石的缝隙,体现自然的奇妙。
- 同来下石瓶:水流与石瓶的结合,象征人造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 旁痕终变藓:时间的流逝使得人迹渐渐被青苔覆盖,暗示生命的无常。
- 圆影即澄星:井水的倒影如星星般清澈,展现了宁静的美。
- 异夜天龙蛰:在这个不同的夜晚,龙在夜空中隐秘,增添了神秘感。
- 应闻说叶经:可能会听到关于自然与植物的传说,暗示着自然的智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圆影即澄星”,用星星比喻井水的清澈。
- 拟人:如“天龙蛰”,赋予龙以生命,增加神秘感。
- 对仗:如“寒碧”和“石瓶”,形成生动的画面。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对山寺、井水的描写,展现出一种追求宁静、超然的生活态度,提醒人们珍视自然与生命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僧人:象征修行与宁静。
- 井水:象征生命与自然的源泉。
- 青苔:象征时间与变化。
- 星星:象征美好与宁静。
- 龙:象征神秘与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寒碧”指的是什么? A. 井水
B. 天空
C. 山石
答案:A -
“旁痕终变藓”中的“旁痕”指的是什么? A. 天空的痕迹
B. 人来往后的痕迹
C. 水流的痕迹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天龙蛰”象征着什么? A. 宁静
B. 神秘
C. 忍耐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观山寺僧穿井》与王维的《鹿柴》都有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但《鹿柴》更倾向于表现孤独与宁静的内心感受,而《观山寺僧穿井》则通过井水的描写,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