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唐代〕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峨眉山上明月的美丽景象,月光的影子映照在流淌的平羌江水中。诗人夜晚从清溪出发,向着三峡而去,心中却思念远在渝州的朋友,无法相见。
注释:
-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著称。
- 月半轮秋:指秋天的月亮,形状如半轮,给人一种清冷、孤寂的感觉。
- 影入平羌江:月光的影子映入了平羌江中,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和谐美。
- 夜发清溪向三峡:夜晚从清溪出发,前往三峡,表现了诗人的旅行与思念。
- 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念的朋友在渝州,心中有无尽的惆怅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因其豪放不羁的个性与高超的诗才被誉为“诗仙”。李白一生游历四方,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尤其擅长描写山水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李白的游历途中,表达了他在自然景色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思念。诗中所描绘的秋夜月景与流淌的江水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画面,展现了李白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诗歌鉴赏:
《峨眉山月歌》是一首极具李白风格的诗作,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以及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诗的开头便以“峨眉山月半轮秋”引入,展现了宁静的秋夜月色,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种清幽的环境之中。接着“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描绘了月光在江水中的倒影,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既有视觉上的美感,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浪漫情怀。
而后,诗人“夜发清溪向三峡”,表明了他在夜晚出发的情景,显得孤独而又勇敢。最后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虽身处美丽的自然中,心中却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对比,令人心生共鸣。
整首诗在意象上融合了自然与情感,展示了李白对于人情世事的深刻理解,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友情的感慨,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典雅与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峨眉山月半轮秋:描绘了秋天夜晚的月亮,给人以清冷、孤寂的感觉。
- 影入平羌江水流:月光映射在流动的江水中,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动感与美。
- 夜发清溪向三峡:诗人夜晚从清溪出发,象征着旅途的开始与思念的延续。
- 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无法相见的惆怅,情感深沉而真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秋天的象征,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月光似乎也有了情感,映照在水中,传达了诗人的思念。
- 对仗:诗中句式工整,形成了对称的美感,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及对友人的思念。通过描绘秋夜月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反映了唐代士人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峨眉山:象征着高远与清幽,代表了自然的壮丽。
- 月:常常象征着思念与孤独,情感的寄托。
- 江水:流动的江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峨眉山月的形状是什么?
A. 圆形
B. 半轮
C. 弯月 -
诗人从哪个地方出发?
A. 渝州
B. 清溪
C. 三峡 -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快乐
B. 忧伤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李白的思友情感相呼应。
诗词对比:
- 李白《峨眉山月歌》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秋天的山水,但李白更侧重于情感的表达,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哲理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全集》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