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七游蜀》

时间: 2025-01-19 19:52:08

日观分齐壤,星桥接蜀门。

桃花嘶别路,竹叶泻离樽。

夏老兰犹茂,秋深柳尚繁。

雾销山望迥,风高野听喧。

劳歌徒欲奏,赠别竟无言。

唯有当秋月,空照野人园。

意思解释

送吴七游蜀

原文展示

日观分齐壤,星桥接蜀门。
桃花嘶别路,竹叶泻离樽。
夏老兰犹茂,秋深柳尚繁。
雾销山望迥,风高野听喧。
劳歌徒欲奏,赠别竟无言。
唯有当秋月,空照野人园。

白话文翻译

太阳与月亮在地平线上相接,星桥通向蜀地的门户。
桃花在离别的路上啼叫,竹叶在离别的酒樽上洒落。
夏天的兰花依然茂盛,秋天的柳树依旧繁茂。
雾霭散去,远山的景色一览无余,秋风起时田野间传来喧闹声。
奢望高歌送别,但却无言以对。
唯有明亮的秋月,空照着野人的园地。

注释

字词注释

  • 日观:指日出时的景象,日光从地平线升起。
  • 齐壤:指天与地的分界。
  • 星桥:指星空的桥梁,象征通向蜀地的道路。
  • 桃花嘶:桃花在离别时显得格外哀伤。
  • 泻离樽:竹叶洒落在离别的酒樽上,象征饮酒送别的情景。
  • 夏老:夏天已渐老去,兰花依然盛开。
  • 秋深:秋天已经很深,柳树依旧繁茂。
  • 劳歌:辛勤的歌声,寓意送别的情感。
  • 空照:明亮的月光照耀,无人分享的孤独感。

典故解析: 这首诗涉及的典故包括对送别场景的描绘,表现了离别时的伤感和美好回忆,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骆宾王,唐代诗人,以其骈文和古诗闻名。其诗作多表现清新脱俗的风格,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送别友人吴七之际,反映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友人即将远行的惆怅之情。

诗歌鉴赏

《送吴七游蜀》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充满了对友人的眷恋和对未来旅途的美好祝愿。首联以日、星为引,构建了一个辽阔的宇宙背景,象征着友人即将踏上的旅途之远。接下来的两联用桃花和竹叶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离愁别绪。尤其是“桃花嘶别路”,将离别之情形象化,仿佛桃花在为离别而哭泣。

在描写自然时,诗人还巧妙地融入了季节的变化,夏天的兰花和秋天的柳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最后两句则透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劳歌徒欲奏,赠别竟无言”,表达了对友人离去时的无奈与沉默,唯有明月作伴,增添了几分孤独与惆怅。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衬托,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骆宾王高超的诗歌技巧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观分齐壤:描绘日出时分,象征新的开始。
  • 星桥接蜀门:星空如桥,连接着友人即将前往的蜀地。
  • 桃花嘶别路:桃花在离别的路上显得特别悲伤,好似在呼喊。
  • 竹叶泻离樽:竹叶洒落在酒樽上,暗示送别的酒宴。
  • 夏老兰犹茂:夏天的兰花依然鲜艳,暗示友人未曾离去。
  • 秋深柳尚繁:即使秋天已经来临,柳树依旧繁茂,象征着生命的韧性。
  • 雾销山望迥:雾气散去,山的远景一览无余,寓意着即将离别的视野。
  • 风高野听喧:野外的喧闹声,渲染出送别时的氛围。
  • 劳歌徒欲奏,赠别竟无言:尽管想唱送别之歌,却无言以对,表达内心的沉重。
  • 唯有当秋月,空照野人园:明月孤照,唯有自然作伴,反映内心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星桥”比喻通往蜀地的道路,增添了诗的气势。
  • 拟人:桃花“嘶”别,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离别的哀伤。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整齐,展现了骆宾王的修辞功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离别的感伤,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深情厚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星、桃花、竹叶: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离别的氛围,表现出自然的美与人情的冷暖。
  • 兰、柳: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美好,尽管离别,生活依然继续。
  • 秋月:象征孤独与思念,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星桥”是指什么?

    • A. 通向蜀地的道路
    • B. 天空的星星
    • C. 诗人的幻想
    • D. 友人的归途
  2. “桃花嘶别路”中“嘶”字的含义是什么?

    • A. 哭泣
    • B. 欢笑
    • C. 交谈
    • D. 离去
  3. 整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欢快
    • B. 忧伤
    • C. 愤怒
    • D. 平静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王之涣
  • 《送别》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骆宾王的《送吴七游蜀》与王之涣的《送别》均描写了离别的情感,但骆宾王更侧重于自然意象的描绘,展现了离别的哀伤与美好回忆;而王之涣则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织。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骆宾王诗集》
  • 《古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