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 逢李步青学长泰和话旧志感》

时间: 2025-01-06 08:40:44

湖阑离宴夕阳时,风高蝉掩嘶。

座中狂客是蛾眉,歌残杨柳枝。

山历历、水依依,都来供梦思。

新亭涕泪更谁挥,相逢愁鬓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阮郎归 逢李步青学长泰和话旧志感
作者: 吕小薇 〔近代〕

湖阑离宴夕阳时,
风高蝉掩嘶。
座中狂客是蛾眉,
歌残杨柳枝。
山历历水依依,
都来供梦思。
新亭涕泪更谁挥,
相逢愁鬓丝。

白话文翻译

在夕阳西下时,湖边的宴席已经散去,
高风中,蝉鸣声微弱。
席间的狂客如美丽的蛾眉,
歌声已残,依旧挂在杨柳枝头。
山明水秀,依然令人思念,
都来为我提供梦中的思绪。
新亭中泪水更无人可以拭去,
相见时,愁绪满鬓头。

注释

  • 阮郎归:词牌名,古代词曲的一种格式。
  • 离宴:指宴席结束。
  • 蛾眉:形容女子的美丽,常用作对美人的称谓。
  • 歌残:指歌声已经结束或不再清晰。
  • 历历:形容清晰可见。
  • 依依:形容柔和、亲密的状态。
  • 新亭:指新建的亭子,可能象征着新的回忆。
  • 涕泪:指眼泪,表达情感的流露。
  • 愁鬓丝:形容因愁苦而白了的头发。

典故解析

此诗虽然不直接引用古代典故,但其表达的情感与古代文人常有的对往昔的追忆、对友人的思念相似,反映了古人对友情与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吕小薇为近代诗人,风格多样,擅长抒情,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与李步青学长相聚之际,表达了对往日时光和友谊的怀念。

诗歌鉴赏

《阮郎归》通过湖边宴席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过往的思念与内心的感慨。诗的开头描绘了夕阳下的湖边,宴会已散,风中传来微弱的蝉鸣,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宁静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狂客”和“蛾眉”的对比,展示了席间热闹与美丽的瞬间,然而这些瞬间很快便归于沉寂,正如“歌残杨柳枝”所暗示的那样。紧接着,诗人以“山历历水依依”表达了对自然的依恋,以及这些景象唤起的梦中思绪,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诗人的思维深邃。最后两句“新亭涕泪更谁挥,相逢愁鬓丝”则是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透出一种无奈与愁苦,令人感同身受。在字句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情感交织的画面,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1. 句子解析

    • 湖阑离宴夕阳时:描绘宴会结束的时刻,夕阳的余晖勾勒出宁静的湖面。
    • 风高蝉掩嘶:展现风声与蝉鸣的交织,暗示宴席的热闹已然远去。
    • 座中狂客是蛾眉:描绘席间的美人,营造出一种欢乐与美好的氛围。
    • 歌残杨柳枝:象征着欢乐的时光已经逝去,留下的是安静的杨柳。
    • 山历历水依依:表达对自然美景的依恋与思念。
    • 都来供梦思:暗示自然景象引发的回忆与思考。
    • 新亭涕泪更谁挥:抒发了对往昔友人的思念与无奈。
    • 相逢愁鬓丝:强调因思念而愁苦的状况,暗含时间流逝的无情。
  2.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蛾眉”比喻美人,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如“蝉掩嘶”,赋予蝉鸣以情感,增强了氛围的感染力。
    • 对仗:如“山历历水依依”,工整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3.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夕阳、宴会、蝉鸣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伤,表达了人们在聚散无常中对美好记忆的珍视。

意象分析

  • :象征宁静与回忆,承载着往日的欢聚。
  • 夕阳:代表时间的流逝,带来一种伤感的美。
  • 蝉鸣:象征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 杨柳:常与离别相关联,增添了诗的愁苦情绪。
  • 山水:象征自然的永恒,映衬人事的变化。
  • 新亭:暗示新旧交替,承载着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阮郎归》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吕小薇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蛾眉”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蝴蝶
    • B. 美丽的女子
    • C. 一种植物
    • D. 一种乐器
  3. “新亭涕泪更谁挥”的意思是什么?

    • A. 新亭里无欢笑
    • B. 新亭中的泪水无人拭去
    • C. 新亭里朋友相聚
    • D. 新亭外的风景很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阮郎归》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但《阮郎归》更侧重于对友谊的思念,而《如梦令》则更强调个人情感与内心的孤独。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近代诗人吕小薇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