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 其八 八月》

时间: 2025-01-04 10:54:28

孀妾怨长夜,独客梦归家。

傍檐虫缉丝,向壁灯垂花。

檐外月光吐,帘中树影斜。

悠悠飞露姿,点缀池中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 其八 八月
作者:李贺

孀妾怨长夜,独客梦归家。
傍檐虫缉丝,向壁灯垂花。
檐外月光吐,帘中树影斜。
悠悠飞露姿,点缀池中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孤独的女子在漫长的夜晚中对家的思念。她在梦中回到家乡,身边的虫子在屋檐下忙着编织丝线,灯光下的花儿轻轻垂下。窗外明亮的月光洒落,帘子内的树影斜斜地投射过来。轻柔的露水在飞舞,点缀着池塘中的荷花。

注释:

  • 孀妾:指失去丈夫的女子,通常是寡妇。
  • :在这里指的是对长夜的怨恨和无奈。
  • 虫缉丝:虫子在夜间的鸣叫声,表现出夏夜的宁静与生机。
  • 灯垂花:形容灯光照耀下花朵的姿态。
  • 悠悠飞露:指露珠轻轻地飘落,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 池中荷:池塘中的荷花,象征着美好与宁静。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通过对孤独和思乡的描绘,反映了李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中的“长夜”与“梦归家”可以引申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且常见于古诗词中,表现出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孤独的思考。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贺(790年-816年),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浪漫豪放、情感深邃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的时期,表现了诗人在这种背景下对孤独、思乡的体验。

诗歌鉴赏:

李贺的这首《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 其八 八月》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个孤独女子在漫长夜晚中的思念之情。诗的开头就点出“孀妾怨长夜”,直接展现了诗人的主题:孤独与思念。长夜的“怨”字,仿佛在诉说她被孤寂所困的无奈。

接下来的“独客梦归家”,则通过梦境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思乡的情感。这里的“梦”不仅是对家乡的渴望,也暗示了现实的无情与梦境的温暖之间的对比。

在后面的描写中,“傍檐虫缉丝,向壁灯垂花”,两句通过虫鸣和灯光描绘出一个安静而又温馨的场景,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夜的宁静与美好。而“檐外月光吐,帘中树影斜”则进一步强化了夜晚的静谧与清凉,月光与树影的结合,象征了自然与人心的交融。

最后两句“悠悠飞露姿,点缀池中荷”,则以露水和荷花作为结尾,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更以自然的细腻之美反衬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情感的深刻表达,显示了李贺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孀妾怨长夜:开篇直入主题,表现孤独与怨恨。
    2. 独客梦归家:突显思乡之情。
    3. 傍檐虫缉丝:描绘静谧的夜晚,虫鸣声响。
    4. 向壁灯垂花:灯光下的花影,营造温馨氛围。
    5. 檐外月光吐:月光洒落,增加诗的意境。
    6. 帘中树影斜:描绘自然与人的交融。
    7. 悠悠飞露姿:露水轻盈,象征清新与美好。
    8. 点缀池中荷:荷花的美,反衬孤独。
  • 修辞手法

    • 拟人:虫鸣、灯光、露水都被赋予了情感。
    • 对仗:如“虫缉丝”与“灯垂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该诗主要表达了对孤独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人们在宁静夜晚中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孤独与生机,夜晚的虫鸣声增强了夜的氛围。
  • :象征着温暖与希望,灯光下的花影让人感到一丝安慰。
  • 月光:象征着思念和孤独,月光的洒落加深了对家的渴望。
  • 露水:象征着清新与生命,点缀的荷花则反映出生命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孀妾怨长夜”中的“怨”是什么意思?

    • A. 喜欢
    • B. 怨恨
    • C. 期待
    • D. 忘记
  2. 诗中提到的“虫缉丝”体现了什么意境?

    • A. 热闹
    • B. 寂静
    • C. 动感
    • D. 疲惫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孤独的思考与对家的思念
    • C. 对爱情的追求
    • D.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李贺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在主题上都体现了对孤独和思乡的情感,但李贺的描绘更加细腻、诗意盎然,而杜甫则更显沉重。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贺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