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报恩寺塔最上一层》
时间: 2025-01-06 07:52: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报恩禅塔入云霄,
万岁千秋翊圣朝。
讵谓天龙销烬后,
尚馀铃铎度江飘。
高临巨浸浮天阔,
下见深宫尽日遥。
回首乡园看不见,
乱山残霭去迢迢。
白话文翻译:
报恩寺的禅塔直插云霄,
在万岁千秋的荣耀下支持圣明的朝代。
难道说天龙消失后,
依然有那余音袅袅的铃声飘荡在江面?
高高在上俯瞰浩瀚的江水,
远远可以看见深宫在阳光下显得遥远。
回头看故乡却是无影无踪,
只见那残留的山雾迢迢而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报恩禅塔:此塔位于报恩寺,是一种佛教建筑。
- 翊圣朝:支持和辅助圣明的朝代。
- 天龙销烬:传说中的天龙消失后,代表一种消逝。
- 铃铎:佛教寺庙中用以敲响的铃铎,象征佛教的声音。
- 巨浸:指宽广的江水,形容水面浩瀚。
- 深宫:指皇宫,隐喻权力中心。
- 乡园:故乡,家乡的田园。
- 乱山残霭:指山间的雾气和山形,形象地描绘出远山的模糊。
典故解析:
- 天龙:古代神话中的神兽,象征着力量和护佑。
- 万岁千秋:传统祝愿长久和永恒的词汇,常用于祝颂皇帝或国家的繁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字子静,号文长,晚号青藤,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著称,常在诗中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故乡的思念。徐渭身处明末动荡时代,诗中既有对宗教的敬仰,也体现了对现实的感慨与不安。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报恩寺塔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宗教和历史的思考。开篇以“报恩禅塔入云霄”引入,表现塔的高耸和庄严,似乎在向世人传达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接下来的“万岁千秋翊圣朝”,不仅表达了对国家的祝愿,也隐含了对历史的思考,历史长河中哪些会被铭记,哪些又会被遗忘。
而“讵谓天龙销烬后,尚馀铃铎度江飘”则让人感到一种历史的沧桑,过去的辉煌虽已消逝,但依然留下了某种声音的回响。这里的“铃铎”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文化和信仰的象征,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后面的“高临巨浸浮天阔”,展现了诗人站在高处俯瞰的视野,浩瀚的江水和天际的辽阔,形成了一种极为开阔的空间感,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感。“下见深宫尽日遥”则将视线转向深宫,隐喻着权力的遥不可及,深宫之美好与现世的距离感,表达了对现实的思考和无奈。
最后“回首乡园看不见,乱山残霭去迢迢”中,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浓烈,乡园的模糊与山雾的迢遥,似乎在暗示着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故乡的向往。整首诗通过高远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现实和故乡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报恩禅塔入云霄:描述塔的高度,象征着信仰的巍峨。
- 万岁千秋翊圣朝:表达对皇朝永存的祝愿。
- 讵谓天龙销烬后:对过去辉煌的反思,提出疑问。
- 尚馀铃铎度江飘:即使消逝,声音仍在,象征文化的延续。
- 高临巨浸浮天阔:俯瞰江水,感受自然的浩瀚。
- 下见深宫尽日遥:权力的象征,表现出距离感。
- 回首乡园看不见: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出孤独感。
- 乱山残霭去迢迢:山雾的模糊,隐喻对过往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塔比作信仰的象征。
- 拟人:铃铎的声音仿佛是时间的回响。
- 对仗:前后句的结构对称,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宗教、历史、故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在面对历史沧桑时的孤独和对信仰的坚持,展现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报恩禅塔:象征着宗教信仰的高尚和永恒。
- 万岁千秋:代表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历史的尊重。
- 铃铎:象征着文化和信仰的声音。
- 巨浸:形容自然的广阔和人生的渺小。
- 深宫:象征权力的中心,暗含对现实的批判。
- 乡园:代表故乡,承载着思乡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报恩禅塔”位于哪个地方?
- A. 北京
- B. 南京
- C. 杭州
- D. 无锡
-
“尚馀铃铎度江飘”中的“铃铎”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文化
- C. 权力
- D. 自然
-
诗人回首故乡时的感受是?
- A. 温暖
- B. 孤独
- C. 欢乐
- D. 忘却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登高》与《登报恩寺塔》的对比:两首诗都有登高的主题,但《登高》强调的是对人生苦难的感慨,而《登报恩寺塔》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历史和信仰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徐渭全集》
- 《明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