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里》

时间: 2025-01-04 12:37:13

旧客常乐坊,井泉浊而咸。

新屋新昌里,井泉清而甘。

僮仆惯苦饮,食美翻憎嫌。

朝朝忍饥行,戚戚如难堪。

中下无正性,所习便淫耽。

一染不可变,甚于茜与蓝。

近贫日益廉,近富日益贪。

以此当自警,慎勿信邪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旧客常乐坊,井泉浊而咸。
新屋新昌里,井泉清而甘。
僮仆惯苦饮,食美翻憎嫌。
朝朝忍饥行,戚戚如难堪。
中下无正性,所习便淫耽。
一染不可变,甚于茜与蓝。
近贫日益廉,近富日益贪。
以此当自警,慎勿信邪谗。

白话文翻译:

旧日的客人常常在乐坊中享乐,井水却又混浊而咸;
新建的屋子在新昌里,井水却清澈甘甜。
仆人们习惯了苦涩的饮水,美味的食物反而让他们厌烦。
每天忍受饥饿出门,心中愁苦如同难以承受。
中下阶层缺乏正直的品性,所习惯的只是不堪的放纵。
一旦染上坏习惯,难以改变,甚至比茜与蓝的染色还要牢固。
接近贫穷的人日益变得清廉,靠近富贵的人则日益贪婪。
因此,我要以此自警,谨慎不要相信那些邪恶的谗言。

注释:

  • 乐坊:古时的娱乐场所,指娱乐场合或歌舞场所。
  • 井泉:井水和泉水,象征生活的基本条件。
  • 僮仆:仆人,这里指下人。
  • 戚戚:忧愁、悲伤的样子。
  • 正性:指正直的品性。
  • 茜与蓝:指染料,强调染色的牢固。
  • 邪谗:邪恶的谗言,引申为不良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合,唐代诗人,字子云,号维扬。生于晚唐时期,官至右补阙,擅长诗歌,尤其以五言诗见长。其作品常反映社会风貌与人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创作背景:

《新昌里》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之际。诗中通过对井水的清浊对比,展现了不同社会地位下人们的生活状况,反映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人性弱点。

诗歌鉴赏:

《新昌里》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深入探讨了社会的阶层差异与人性的复杂。诗中通过对比不同地区井水的清浊,暗喻生活条件的优劣与人们心态的变化。作者以旧客与新屋的对比,揭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生活的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心境和价值观。

诗中提到的“僮仆惯苦饮,食美翻憎嫌”,展现了人在困境中对习惯的依赖和对美好事物的排斥,反映出一种逆境中的无奈和对生活的不满。此处的情感真实而深刻,令人感同身受。

最后两句“近贫日益廉,近富日益贪”更是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廉洁的微妙关系,从而引发人们的深思。作者以个人的警示,劝诫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品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旧客常乐坊,井泉浊而咸。
    旧日的客人多喜欢在乐坊中享乐,但这里的井水却浑浊而咸,暗示着表面的繁华掩盖了生活的本质。

  2. 新屋新昌里,井泉清而甘。
    新建的房子在新昌里,井水却清澈而甘甜,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美好的生活。

  3. 僮仆惯苦饮,食美翻憎嫌。
    仆人们习惯了苦涩的饮水,反而对美味的食物感到厌烦,表现出生活条件的影响。

  4. 朝朝忍饥行,戚戚如难堪。
    每天都要忍受饥饿,内心的苦痛如同难以承受的重压。

  5. 中下无正性,所习便淫耽。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缺乏正直的品性,所习惯的只是沉迷于放纵。

  6. 一染不可变,甚于茜与蓝。
    一旦染上坏习惯,难以改变,比染料的颜色还要牢固。

  7. 近贫日益廉,近富日益贪。
    贫穷的人越来越清廉,而富裕的人则越来越贪婪,揭示了人性中的贪欲。

  8. 以此当自警,慎勿信邪谗。
    最后以自警之言告诫自己和他人,要警惕外界的不良影响。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井水的清浊,表现生活的不同状态。
  • 比喻:用井水喻生活的本质,清甜与浑浊反映人们的生活境遇。
  • 排比:使用排比句式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如“近贫日益廉,近富日益贪”。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探讨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与人性的贪婪,强调了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直的品德。诗人以自警的方式提醒人们,不要被外界的诱惑和谗言所影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井泉:象征生活的基本条件,清澈与浑浊的对比代表了生活的不同状态。
  • 乐坊:象征享乐与放纵,反映社会的浮华。
  • 僮仆:象征社会底层,代表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心理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旧客常乐坊”中的“乐坊”指的是:
    A. 娱乐场所
    B. 书院
    C. 住宅

  2. 诗中提到的“近贫日益廉”意思是:
    A. 贫穷的人变得贪婪
    B. 贫穷的人变得清廉
    C. 富有的人变得清贫

  3. “井泉浊而咸”中“浊”字的意思是:
    A. 清澈
    B. 混浊
    C. 甜美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反映人情与社会的变迁。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贫困与人性的挣扎。

诗词对比:

姚合的《新昌里》与白居易的《琵琶行》,两者都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但姚合更强调个人的警醒和对人性贪婪的思考,而白居易则侧重于表现个人遭遇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两者各具特色,共同反映了唐代诗人的社会关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文学史》
  • 《姚合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