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书事 黄滔 〔唐代〕 终不离青山,谁道云无心。 却是白云士,有时出中林。 昨日擎紫泥,明日要黄金。 炎夏群木死,北海惊波深。 伏蒲无一言,草疏贺德音。
白话文翻译: 始终不离青山,谁说云没有心。 却是那白云般的隐士,有时走出林中。 昨日还捧着紫泥,明日却要黄金。 炎热的夏天群木枯死,北海的波涛深邃惊心。 伏在蒲草上无言,草疏传来贺德的好消息。
注释:
- 青山:指隐居的地方。
- 云无心:比喻隐士无欲无求。
- 白云士:指隐士。
- 擎紫泥:指担任官职。
- 要黄金:指追求财富。
- 炎夏群木死:比喻环境恶劣,生命凋零。
- 北海惊波深:比喻世事变幻莫测。
- 伏蒲无一言:指隐士沉默寡言。
- 草疏贺德音:指通过书信传来好消息。
诗词背景: 黄滔是唐代诗人,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对世态的感慨。这首《长安书事》反映了诗人对官场和隐逸生活的矛盾心理,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深刻认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官场与隐逸生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诗中“终不离青山”与“昨日擎紫泥,明日要黄金”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执着与对官场浮华的厌倦。“炎夏群木死,北海惊波深”则进一步以自然景象比喻世事的艰难与变幻,增强了诗歌的哲理性。最后“伏蒲无一言,草疏贺德音”则透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满足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 首句“终不离青山”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坚定执着。
- “谁道云无心”用云比喻隐士,强调其无欲无求的心态。
- “却是白云士,有时出中林”进一步描绘隐士的形象,有时也会走出林中,暗示其与世事的联系。
- “昨日擎紫泥,明日要黄金”对比官场的浮华与隐逸的清贫,表达了诗人的矛盾心理。
- “炎夏群木死,北海惊波深”以自然景象比喻世事的艰难与变幻,增强了诗歌的哲理性。
- “伏蒲无一言,草疏贺德音”则透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满足与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无心”比喻隐士无欲无求,“青山”比喻隐逸生活。
- 对比:如官场与隐逸生活的对比。
- 拟人:如“北海惊波深”赋予北海波涛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比官场与隐逸生活,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执着与对官场浮华的厌倦,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深刻认识。
意象分析:
- 青山:象征隐逸生活。
- 白云士:象征隐士。
- 紫泥、黄金:象征官场的浮华。
- 炎夏群木死:象征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凋零。
- 北海惊波深:象征世事的变幻莫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终不离青山”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生活的执着? A. 官场生活 B. 隐逸生活 C. 商业生活 D. 军事生活
- “谁道云无心”中的“云”比喻什么? A. 隐士 B. 官员 C. 商人 D. 军人
- “昨日擎紫泥,明日要黄金”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矛盾心理? A. 官场与隐逸生活 B. 商业与隐逸生活 C. 军事与隐逸生活 D. 官场与商业生活
- “炎夏群木死,北海惊波深”中的“北海”象征什么? A. 隐逸生活 B. 官场生活 C. 世事的变幻莫测 D. 商业生活
答案:1. B 2. A 3. A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同样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对官场的厌倦。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黄滔的《长安书事》与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两者都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对官场的厌倦,但黄滔的诗更多了一层对世事无常的深刻认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黄滔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代表诗人,有助于理解黄滔的诗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