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霜白雁渺关河,
来日空随赴海波。
世难持身高处怯,
秋声入耳老来多。
山中甲子今谁在,
日下长安柰远何。
几度西风馀破帽,
悠悠心事唾壶歌。
白话文翻译:
在未霜的秋季,白雁在遥远的关河上飞翔,
将来的日子只是在空中随波逐流。
世间难以保持高洁的人总是感到怯懦,
耳边的秋声渐渐增多,伴随着我的衰老。
山中甲子(指某个时间段)如今又是谁在那里?
在日下的长安,我又能去哪里?
屡次遭遇西风,破帽仍旧在身,
我心中悠然的思绪,随口唱着歌谣。
注释:
- 白雁:指秋天迁徙的白色大雁,象征着离别和孤独。
- 关河:指辽阔的河流和关隘,象征着遥远和艰难的旅程。
- 赴海波:意指随波逐流,形容生活的无奈与无依。
- 高处怯:指身处高位的人往往感到不安与惧怕。
- 甲子:指六十年一个周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长安:古都,象征着繁华与历史。
- 西风: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带来凋零与伤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霆震是元代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著称,常常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秋季,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元代社会动荡,诗人可能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
诗歌鉴赏:
这首《九日》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光流逝的深切感悟。开头两句以“未霜白雁”引入,带有一种孤独和渺小的感觉,象征着人生在辽阔天地中的渺小与无奈。随后的“世难持身高处怯”,揭示了身处高位、或追求理想的人的内心挣扎与恐惧,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中“秋声入耳老来多”传达了一种对岁月的无奈和对衰老的感慨,秋声似乎在提醒着诗人,时间的流逝不仅带走了青春,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忧虑。后半部分“山中甲子今谁在,日下长安柰远何”,则表现了对昔日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失落,长安作为昔日繁华之地,现今却显得遥不可及,令人感到无比惆怅。
整首诗以“几度西风馀破帽”作结,呈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淡然和无奈,彰显了他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忧虑。诗人在悠然自得中伴随了心中的忧虑,用“唾壶歌”暗示着世事的无常与个人的无力感,传递出一种深沉的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未霜白雁渺关河”:描绘秋天未霜的白雁,象征着孤独与离别。
- “来日空随赴海波”:表达对未来的无奈,生活如同随波逐流。
- “世难持身高处怯”:揭示高位者的恐惧与脆弱。
- “秋声入耳老来多”:感慨秋天的声音反映出衰老的无奈。
- “山中甲子今谁在”:追问时光流逝后,昔日美好是否依然存在。
- “日下长安柰远何”:感叹繁华已逝,长安的遥远。
- “几度西风馀破帽”:象征经历的磨难与生活的艰辛。
- “悠悠心事唾壶歌”:表达内心的无奈与放松。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随波逐流,强调无奈。
- 拟人:将声音“入耳”,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结构严谨,句式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人生短暂、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社会与个人命运的反思,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白雁:象征孤独与迁徙。
- 秋声:代表时间流逝与衰老。
- 长安:象征繁华与历史,承载着诗人对过去的追忆。
- 西风:象征秋天的到来,带来伤感与凋零的意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未霜白雁”象征什么?
- A. 孤独
- B. 繁荣
- C. 快乐
- D. 战争
-
“世难持身高处怯”中的“高处”指什么?
- A. 生活
- B. 权力
- C. 事业
- D. 自然
-
诗末“悠悠心事唾壶歌”中的“唾壶歌”象征什么?
- A. 放松
- B. 忧愁
- C. 快乐
- D. 旅行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九日》:都是描绘自然与人生感悟,王维更为恬淡,周霆震则更显人生的无奈。
- 李白《庐山谣》: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更强调生命的豪情与壮阔,周霆震则更细腻、沉思。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周霆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