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时间: 2025-01-06 04:58:50

往来三十载,一梦了无痕。

独上东岩望,还开九日樽。

饥鸦行帽顶,来雁阵江门。

淡淡斜阳处,人归何处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往来三十载,一梦了无痕。
独上东岩望,还开九日樽。
饥鸦行帽顶,来雁阵江门。
淡淡斜阳处,人归何处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经历了三十年的生活后,回首往事如同一场无痕的梦。作者独自登上东岩,眺望远方,酒樽依旧在九日的节日中开启。饥饿的乌鸦在帽子顶上飞过,成群的雁阵飞向江边。夕阳斜照,淡淡的光线中,归来的人又将何处归村?

注释:

  • 往来:来往,指生活的经历和交往。
  • 三十载:三十年,强调时间的流逝。
  • 梦了无痕:梦境结束后没有留下痕迹,表达对过去的淡忘。
  • 东岩:指东边的山岩,可能是指一个特定的地方。
  • 九日樽:九日,指重阳节,开酒樽庆祝的场景。
  • 饥鸦:饥饿的乌鸦,象征生活的艰辛。
  • 来雁阵:飞来的大雁,象征迁徙和归去。
  • 淡淡斜阳:夕阳的温柔光线,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何处村:询问归属,表达对归乡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献章(1482-1544),明代诗人,书法家,曾任官职,后隐居山林。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作者可能在经历了人生的沉浮后,感慨时间的流逝与归属感的缺失。在重阳节的日子里,借酒抒怀,反映了对往昔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九日》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诗人通过“三十载”的回顾,呈现出对岁月流逝的深刻感悟。开头的“往来三十载,一梦了无痕”便引人入胜,表达了对人生如梦的领悟,时间的流逝让人难以把握,往日的种种似乎在一瞬间消逝无踪。接着,诗人独自登上东岩,望向远方,内心的孤独与思索在这宁静的环境中愈加凸显。

“还开九日樽”一句,暗示了重阳节的庆祝与欢愉,但与前面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深思。饥鸦和雁阵的意象则暗示了生活的艰辛和归属感的渴望,饥饿的乌鸦象征着生存的压力,而飞来的大雁则是对家乡和归属的向往。

最后,淡淡的斜阳映照出一种无奈与淡然,诗人提出“人归何处村”的问题,令人思索。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结合个人的生活感悟,表现出对人生、时间、归属的深刻思考,展示了诗人对生命的敏感与细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往来三十载,一梦了无痕”: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对往事的淡忘。
    • “独上东岩望,还开九日樽”:表现诗人独自一人,心中感慨,节日的欢愉与孤独的对比。
    • “饥鸦行帽顶,来雁阵江门”:展现生活的艰辛和对归属的渴望。
    • “淡淡斜阳处,人归何处村”:表达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归宿的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梦,强调其虚幻和不可捉摸。
    • 拟人:饥鸦和雁阵赋予了生动的情感,使得自然与人的情感相联结。
    • 对仗:诗句的结构整齐,有助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时间的反思、对生活的感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归属感的渴望,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

意象分析:

  • 时间:象征着人生的流逝,启发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 自然景象:如东岩、斜阳,传达出诗人的孤独与宁静。
  • 饥鸦与雁阵:分别象征着生存的艰辛与对归属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九日”指代什么节日?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2. 诗人通过何种意象表达对生活艰辛的感受?

    • A. 斜阳
    • B. 饥鸦
    • C. 酒樽
  3. “人归何处村”表明了作者对什么的思考?

    • A. 对未来的憧憬
    • B. 对归属的迷茫
    •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孤独,但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
  • 李白《庐山谣》:强调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与《九日》中隐含的孤独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陈献章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