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天津公园登高复过李公祠》

时间: 2025-01-19 20:06:33

疏林亦解纵秋声,堆阜填胸故未平。

如此登高元失路,何须感事任孤行。

兵戈豺虎天休问,羁绁君臣世所轻。

四十年来老宾客,荒祠犹怆夕阳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疏林亦解纵秋声,
堆阜填胸故未平。
如此登高元失路,
何须感事任孤行。
兵戈豺虎天休问,
羁绁君臣世所轻。
四十年来老宾客,
荒祠犹怆夕阳明。

白话文翻译:

即使是稀疏的树林也能传来秋天的声音,
心中积聚的烦恼依然未能平息。
如此登高本是迷失了方向,
何必因感时而独自行动。
战争与猛兽无需去打听,
羁绁与君臣的关系在世间淡薄。
四十年来我已是老朋友,
荒凉的祠堂在夕阳下依旧显得悲伤而明亮。

注释:

  • 疏林:稀疏的树林。
  • 纵秋声:任凭秋风的声音。
  • 堆阜:堆积的坟丘。
  • 胸故未平:心中的忧虑仍未平息。
  • 失路:迷失方向。
  • 感事:因事而感慨。
  • 任孤行:随意独自行事。
  • 兵戈豺虎:战争与猛兽的象征。
  • 羁绁:束缚、羁绊。
  • 君臣:指统治者与臣下的关系。
  • 荒祠:荒废的祠堂。
  • 夕阳明:夕阳下的光亮,寓意一丝温暖与悲凉。

典故解析:

  • 李公祠:李公祠是纪念历史人物李白的地方,诗中提到的“李公祠”可能隐含对历史的追忆与反思。
  • 兵戈豺虎:这两个意象常用于描绘战乱时期的凶险,与诗人的忧虑情感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孝胥,字仲华,号云谷,清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而有力量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体现出对社会与历史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诗人在游览天津公园、登高望远之际,受到时局的影响,抒发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与历史的反思。开篇通过“疏林”和“秋声”描绘出一种孤寂的氛围,读者仿佛能感受到秋风的萧瑟之感。诗人在高处俯瞰,自然景色的壮丽与心中积累的忧虑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也映衬出对生死与命运的思考。

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兵戈豺虎”与“羁绁君臣”的描绘,表达了对乱世的无奈与对权力关系的冷漠。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轻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

最后,诗人以“荒祠犹怆夕阳明”结尾,既是对过往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无奈与悲凉。夕阳的光辉虽然美丽,却也暗示着生命的短暂与历史的遗忘。这首诗不仅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情感,更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疏林亦解纵秋声:即使是稀疏的树林,依然能传来秋天的声音,暗示诗人对自然的敏感。
  2. 堆阜填胸故未平:心中积蓄的烦恼与忧虑尚未平息,表明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3. 如此登高元失路:登高的行为没有找到方向,象征诗人对人生道路的迷茫。
  4. 何须感事任孤行:不必因时局而感慨,随意独自行事,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挣扎。
  5. 兵戈豺虎天休问:对战争与猛兽的态度是冷漠的,表明对社会动荡的无奈。
  6. 羁绁君臣世所轻:对权力关系的看法是轻视的,表明对世俗的淡薄。
  7. 四十年来老宾客:自己如同老朋友般在历史中徘徊,感慨岁月流逝。
  8. 荒祠犹怆夕阳明:荒废的祠堂在夕阳下显得悲伤而明亮,象征着对过去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兵戈豺虎”比喻社会的动荡与凶险。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对比: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烦恼形成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生的思考与反省,强调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同时,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相互交织,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疏林:象征孤独与萧条。
  2. 秋声:引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3. 堆阜:代表心中未解的烦恼。
  4. 夕阳:寓意生命的短暂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疏林”指的是什么? a) 稠密的树林
    b) 稀疏的树林
    c) 干枯的树木
    d) 花园

  2. “兵戈豺虎”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美好的生活
    b) 战争与凶险
    c) 丰收的季节
    d) 和平的年代

  3. 诗人对历史的态度是什么? a) 崇拜
    b) 忘记
    c) 怀念与反思
    d) 轻视

答案:

  1. b) 稀疏的树林
  2. b) 战争与凶险
  3. c) 怀念与反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同样以登高为主题,表达对时局的忧虑。
  • 《秋夕》 by 杜牧:描绘秋天的感伤与思考。

诗词对比:

  • 郑孝胥《九日天津公园登高复过李公祠》杜甫《登高》:两首诗均以“登高”为题,郑诗更注重个人内心的孤独与历史的沉重,而杜甫则通过自然景色反映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经与汉乐府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