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高》
时间: 2025-01-19 10:56: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登高
作者:吴性诚 〔清代〕
一派苍茫无尽头,
扶桑万里接瀛洲。
乾坤浩荡蛟龙伏,
潮汐盈虚日夜浮。
波底不逢鳌引㹀,
水中每见蜃成楼。
玉山红雨晴岚护,
书剑平生此壮游。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景象。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苍茫大地,远处的扶桑山与瀛洲相连。天地间浩荡的气势如蛟龙般隐藏,潮起潮落,日夜交替。水下不见鳌引之物,水面上却常见蜃楼的幻影。玉山在红雨和晴岚的保护下,书剑相伴,我在此间纵情壮游。
注释:
字词注释:
- 扶桑:古代神话中东海的一座山,象征东方。
- 瀛洲: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象征理想境界。
- 蛟龙:比喻浩荡的气势。
- 潮汐:海水因月球引力而涨落的现象。
- 鳌:传说中的海中巨兽,象征力量。
- 蜃:传说中能在海面上出现的幻影,象征虚幻。
- 玉山:象征高峰,寓意理想与追求。
- 红雨:可能指秋天的雨,象征诗意的景色。
- 晴岚:指晴天的雾气,增添诗意的氛围。
典故解析:
- 扶桑与瀛洲:源自《山海经》等古籍,象征着人们向往的理想之地。
- 蜃楼:古代文人常用来象征虚幻的美好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性诚,清代诗人,以其豪放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他的诗歌多以山水自然为题材,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境界的追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登高之际,正值重阳佳节,诗人在高处俯瞰大地,激发了对人生理想和壮志的思考,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歌鉴赏:
《九日登高》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一幅壮阔的自然画面。开篇“一派苍茫无尽头”,以宏观的视角勾勒出大自然的浩瀚,令人感受到天地的广袤无垠。接着,诗人提到“扶桑万里接瀛洲”,通过神话传说中的地点,象征着理想与梦想的彼岸。这种地理上的连接,隐喻了人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乾坤浩荡蛟龙伏”,诗人将天地比喻为蛟龙,暗示着潜藏的力量与气势,也反映出诗人对宇宙自然的敬畏之情。潮汐的“盈虚日夜浮”,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示了自然界的变化与生命的无常。
后半部分提及的“波底不逢鳌引㹀”,揭示了诗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与挫折,而“水中每见蜃成楼”则是对美好幻影的追寻,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渴望。最后一句“书剑平生此壮游”,则将个人的理想与追求融入自然之中,体现了诗人心中的豪情与壮志。
整首诗以大自然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清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派苍茫无尽头:描绘了辽阔的天地,感觉无边无际。
- 扶桑万里接瀛洲:将神话与现实连接,象征理想与追求。
- 乾坤浩荡蛟龙伏:意指自然的力量与气势。
- 潮汐盈虚日夜浮:表现时间的流逝与自然变化。
- 波底不逢鳌引㹀:表达对理想的追寻与艰辛。
- 水中每见蜃成楼:象征幻影与美好理想的追寻。
- 玉山红雨晴岚护:描绘自然之美,增添诗意。
- 书剑平生此壮游:表达豪情壮志与对人生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乾坤浩荡蛟龙伏”,将自然与蛟龙相提并论。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增强韵律美。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使诗歌更具代入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壮阔的自然景观为背景,表现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豪放而又深沉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茫:表示广阔、无边,象征人生的无尽探索。
- 扶桑、瀛洲:象征理想与美好,寄托诗人对未来的希望。
- 蛟龙:象征自然的力量与神秘。
- 蜃楼:象征虚幻与追求。
- 玉山、红雨、晴岚:描绘出自然的美丽与诗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扶桑”象征什么?
A. 西方神话
B. 东方的理想境界
C. 自然景观
D. 古代建筑 -
“潮汐盈虚日夜浮”描述了什么现象?
A. 时间的流逝
B. 地理的变化
C. 情感的波动
D. 生命的轮回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经典之作,亦有高远之感。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的诗作,表达了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登高》与《九日登高》:两首诗均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人生的思考,但《登高》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哲思,而《九日登高》则表现出一种豪放与壮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选》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史》
以上是对《九日登高》的详细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情感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