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湘江亭
作者: 孟宾于 〔唐代〕
独宿大中年里寺,樊笼得出事无心。
寒山梦觉一声磬,霜叶满林秋正深。
白话文翻译:
在大中年时期,我独自在寺庙中宿夜,心里无所事事,仿佛逃离了世俗的束缚。寒山上,梦中惊醒听到一声磬声,霜叶在满林中,秋天正深。
注释:
字词注释:
- 独宿:单独在夜晚住宿。
- 大中年:指中年时期,一般指四十到五十岁。
- 樊笼:指拘束、束缚的状态。
- 寒山:指寒冷的山,常用来形容寂静的环境。
- 磬: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发出清脆的音响。
- 霜叶:指被霜打过的叶子,象征秋冬的寒冷。
- 秋正深:指秋天已进入深秋时节。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寒山”常常与隐逸生活相联系,象征着一种远离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而“磬声”则常常出现在禅宗诗歌中,象征着觉悟和内心的平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宾于,字子华,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多描写山水风光和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常体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反映了诗人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独自在寺中思考人生的状态,表现出一种对世俗的逃避和对内心安宁的追求。
诗歌鉴赏:
《湘江亭》通过寂静的夜晚、寺庙的孤独与秋天的凄凉,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开头两句“独宿大中年里寺,樊笼得出事无心”描绘了诗人独自在寺庙中宿夜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世俗的逃避与内心的空灵。此时,诗人已步入中年,心中对生活的纷扰渐渐淡去,仿佛在寻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接下来的“寒山梦觉一声磬”则带有一种禅意,磬声的响起似乎唤醒了诗人的内心,象征着一种觉醒。最后一句“霜叶满林秋正深”则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映衬出时间的流逝,给人一种凄凉而又深沉的美感。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及内心安宁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独宿大中年里寺”:诗人独自一人在寺庙中过夜,感受到了孤独与宁静。
- “樊笼得出事无心”:逃离了尘世的束缚,心中无所事事,显得空灵。
- “寒山梦觉一声磬”:在寒冷的山中,梦中被磬声惊醒,象征着内心的觉醒。
- “霜叶满林秋正深”:深秋的霜叶,意象凄美,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樊笼”比喻束缚,描绘了诗人逃避世俗的心态。
- 拟人:霜叶满林,仿佛在诉说秋天的故事,增加了情感深度。
- 对仗:诗句结构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在中年时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由的向往。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山:象征孤独和内省的环境。
- 磬声:象征觉醒与内心的宁静。
- 霜叶: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秋天的凄凉。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樊笼”指的是什么?
- A. 自由
- B. 束缚
- C. 自然
-
“寒山梦觉一声磬”中的“磬”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植物
- C. 一种动物
-
整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 A. 爱情
- B. 追求内心的宁静
- C. 生活的烦恼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头》
- 寒山诗《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孟宾于《湘江亭》与王维《鹿柴》: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及隐逸生活的追求,但《湘江亭》更注重内心的宁静,而《鹿柴》则偏重于山水的壮丽。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孟宾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