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偶读湘雨楼词,戏集集中句,得三解 其二》
时间: 2025-01-06 12:25: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铁指频将花历数。悔也无端,只说良期误。此际故山啼杜宇。明知春色都迟暮。晓夜问春春不语。怅暖惆寒,春已匆匆去。整整斜斜青草渡。于今都是销魂处。
白话文翻译:
用铁指频频数着花的数量,心中无端的悔恨,只是说是良辰美景的误会。在这个时节,故乡的山中杜鹃啼鸣。明明知道春色已是迟暮。早晨和夜晚问春天,但春天却不作回应。感叹着温暖与寒冷,春天已匆匆离去。那斜斜的青草渡,现在仍是令人销魂的地方。
注释:
- 铁指:用金属制成的指针,形容动作的坚定。
- 杜宇:一种鸟,指杜鹃,常用来象征思乡之情。
- 良期:美好的时光,通常指春天。
- 迟暮:指光阴的流逝,春天已接近尾声。
- 销魂处:令人的心神沉醉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荣法,近代诗人,生于清末民初,生活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他的诗作常反映出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的变迁,诗风清新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词写于春末时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的密切联系。
诗歌鉴赏:
这首《蝶恋花·偶读湘雨楼词,戏集集中句,得三解 其二》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强烈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留恋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怀。开篇用“铁指频将花历数”引入,带有一种执着的心态,似乎在对抗时间的流逝。诗中提到的“杜宇”不仅是自然界的声音,更是对故乡的思念与怀念。随着“明知春色都迟暮”的出现,诗人意识到春天已然结束,这种对春天的感慨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惋惜。
接下来的“晓夜问春春不语”,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孤独感与无奈。春天如同一个无情的存在,尽管诗人不断呼唤,却始终得不到回应,这种情感的空虚与失落感令人动容。最后一句“于今都是销魂处”,不仅仅是对美景的留恋,更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珍惜。整首词在抒情的同时,兼具了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形成了诗人与自然、时光之间的深刻对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铁指频将花历数:用铁指频繁地数着花,表现出一种执着与细腻。
- 悔也无端,只说良期误:虽然心中充满悔恨,但只是无奈地说是时光的误会。
- 此际故山啼杜宇:在这个时刻,故乡的山中杜鹃啼叫,激起思乡之情。
- 明知春色都迟暮:明白春天已经进入暮期,感到惋惜。
- 晓夜问春春不语:早晚呼唤春天,但春天却无言不应。
- 怅暖惆寒,春已匆匆去:感叹春暖与寒冷交替,春天已匆匆离去。
- 整整斜斜青草渡:描绘草色斜斜的景象,传达出一种美好的回忆。
- 于今都是销魂处:如今的每一处都是令人销魂的记忆。
修辞手法:
- 拟人:春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表现出诗人与春天之间的亲密关系。
- 对仗:如“怅暖惆寒”,通过对比加深情感的层次。
- 比喻:将春天比作一个可以呼唤的存在,增加了诗的情感厚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流逝岁月的感叹,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杜宇:象征思乡与时光流逝。
- 春色:代表美好与青春,亦是人们渴望的对象。
- 青草:象征生机与希望,同时也承载着过往的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蝶恋花·偶读湘雨楼词,戏集集中句,得三解 其二》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袁荣法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杜宇”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鸟
- C. 一种树
-
诗中“晓夜问春春不语”的意思是?
- A. 春天很忙
- B. 春天没有回应
- C. 春天很快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古战场的描绘,表现对历史的思考与怀念。
诗词对比:
- 袁荣法 vs. 李清照: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情感的深刻表达,但袁荣法更侧重于时光流逝的感慨,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女性的柔情与细腻。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词名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