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初到滇池
作者: 李京 〔元代〕
原文展示:
嫩寒初褪雨初晴,人逐东风马足轻。
天际孤城烟外暗,云间双塔日边明。
未谙习俗人争笑,乍听侏离我亦惊。
珍重碧鸡山上月,相随万里更多情。
白话文翻译:
刚刚退去的寒意和初晴的细雨,使得人们在和煦的东风中轻快地行走。
远方天际,孤零零的城池在烟雾中显得暗淡,
而云间的双塔在日边却是明亮的。
我对这里的风俗还不熟悉,人们争相欢笑,
忽然听到侏离的声音,我也感到惊讶。
珍惜在碧鸡山上看到的明月,
它与我相伴万里,情意更深。
注释:
- 嫩寒:指初春时节温暖而略带寒意的天气。
- 东风:春天的代表,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 孤城:指遥远的城池,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
- 侏离:指一种地方方言或歌曲,可能是特定的人们在欢笑时的声音。
- 碧鸡山:指滇池附近的山,古代诗人常用作风景描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京,元代诗人,生于战乱时期。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风光,反映个人的情感与社会风俗,风格清新,寓意深远。
创作背景:
《初到滇池》是李京在滇池初到之际所作,反映了他对新环境的好奇与感受,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滇池的自然美景与人文风情。开篇的“嫩寒初褪雨初晴”,通过对气候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温暖而清新的氛围,给读者一种即将迎来春天的期待感。第二句的“人逐东风马足轻”则通过生动的描写传达出人们在春风中轻快自在的心情,仿佛可以感受到春日的生机与活力。
接下来的“天际孤城烟外暗,云间双塔日边明”中,诗人以对比的手法描绘出远处城池的暗淡及双塔的明亮,这种对比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希望。随后“未谙习俗人争笑,乍听侏离我亦惊”,诗人虽身处异乡,但通过观察他人的欢笑而感到一丝惊奇,表现了他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对当地文化的好奇。
最后一句“珍重碧鸡山上月,相随万里更多情”则是诗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表达了即使身处遥远之地,心中对故乡和自然的眷恋与情感。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新环境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嫩寒初褪雨初晴:描绘初春时节,细雨过后,寒意渐退,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人逐东风马足轻:人们在东风中轻快地行走,表现出春天带来的轻松与愉悦。
- 天际孤城烟外暗:远方的城池被烟雾笼罩,显得孤寂而暗淡,传达出一种孤独感。
- 云间双塔日边明:双塔在阳光下显得明亮,形成鲜明的对比,象征希望和美好。
- 未谙习俗人争笑:诗人对当地习俗不熟悉,观察到人们的欢笑,感受到一种新奇。
- 乍听侏离我亦惊:突如其来的声音让诗人感到惊讶,表现出他对异乡事物的敏感。
- 珍重碧鸡山上月: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寓意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 相随万里更多情:即使相隔万里,心中对故乡的情感依然浓厚,体现了人对归属感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孤城”与“双塔”的明暗对比,突显出孤独与希望的主题。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感情,使它们与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 比喻:用“碧鸡山上月”象征着美好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怀念。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和异乡的文化,表达了诗人对新环境的惊喜与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他在陌生环境中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 嫩寒:象征春天的来临,寓意新生与希望。
- 东风:代表春天的生机与温暖。
- 孤城:象征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思念。
- 双塔:象征希望与美好的未来。
- 碧鸡山:代表自然美的象征,寄托诗人深厚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嫩寒”指的是什么季节的特点?
- A. 冬天
- B. 春天
- C. 夏天
- D. 秋天
-
诗中的“双塔”象征着什么?
- A. 孤独
- B. 希望
- C. 生活
- D. 回忆
-
诗人在异乡的感受是怎样的?
- A. 亲切
- B. 陌生
- C. 安静
- D. 忧伤
答案:
- B. 春天
- B. 希望
- B. 陌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生机与悲伤。
- 王维的《送别》: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友谊。
诗词对比:
- 李京的《初到滇池》与王维的《鹿柴》: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观,李京更多关注人文情感,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体现出不同的诗歌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李京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