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潏潏寒光溅路尘,相传妖物此潜身。
又应改换皮毛后,何处人间作好人。
白话文翻译:
寒光闪烁,溅起路上的尘土,传说中妖怪正隐藏在这里。
也许它已经换了皮毛,在哪里还能找到好人呢?
注释:
- 潏潏:形容水流的样子,声势浩大,冷清的样子,暗示寒光。
- 寒光:指冷冷的光线,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
- 溅路尘:水流冲击地面,溅起尘土。
- 妖物:妖怪、鬼魅等不祥之物。
- 潜身:隐藏身形,暗指妖怪不易被发现。
- 改换皮毛:比喻伪装或变换身份。
- 何处人间作好人:在这样阴暗的环境中,何处能找到真正的好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835年-901年),字少微,号青丘,唐代诗人,生于今四川。罗隐以其诗歌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见长,尤其在五言绝句方面有卓越成就。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野狐泉》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民间传说和神秘文化盛行。诗中涉及妖怪的隐喻,可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
诗歌鉴赏:
《野狐泉》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诗人以“野狐泉”为题,描绘了一个阴暗而神秘的环境,令人联想到潜藏的妖怪。开篇的“潏潏寒光”给人一种阴冷、孤寂的感觉,似乎预示着一场不安的事情即将发生。随后的“相传妖物此潜身”暗示了社会的潜在危机和对未知的恐惧。
整首诗以一种冷静而悲观的口吻,反映了人们对善与恶的思考。最后一句“何处人间作好人”则是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似乎在质问:在这个充满妖怪和伪装的世界中,真正的好人在哪里?这种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使得这首诗超越了简单的自然描写,融入了深刻的哲理和社会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潏潏寒光溅路尘:通过描绘寒光的闪烁与尘土的溅起,营造出一种阴沉、冷清的氛围。
- 相传妖物此潜身:引入妖怪的传说,暗示潜藏在暗处的危险,反映人们内心的恐惧。
- 又应改换皮毛后:妖怪可能伪装成他人,暗喻社会中伪善者的存在。
- 何处人间作好人:发出对社会道德沦丧的叹息,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改换皮毛”比喻伪装和欺骗。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寒光、妖物、好人等意象构成了诗的整体氛围,表现了诗人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性中的善与恶,揭示了社会中伪善与真实的冲突,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真正美好人性的渴望。
意象分析:
- 寒光:象征阴暗、冷漠的环境,暗示社会的危机。
- 妖物:代表潜在的恶势力,反映人们对未知的恐惧。
- 路尘:象征现实生活中的纷扰与污浊,暗示人性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妖物”指代什么?
- A. 真实存在的生物
- B. 伪善的人
- C. 自然界的现象
-
“改换皮毛”的意思是什么?
- A. 逃避现实
- B. 伪装和欺骗
- C. 变换身份
-
诗人对“好人”的看法是?
- A. 依然存在
- B. 难以找到
- C. 已经消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对比《野狐泉》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野狐泉》更为阴沉,反映出社会的阴暗面,而《山居秋暝》则表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两首诗虽同属山水题材,却在情感基调上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罗隐诗词解析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