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禅月大师见赠》
时间: 2025-01-17 10:44: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僧惠我七言诗,顿豁尘心展白眉。
秀似谷中花媚日,清如潭底月圆时。
应观法界莲千叶,肯折人间桂一支。
漂荡秦吴十馀载,因循犹恨识师迟。
白话文翻译:
一位高僧赠送给我七言诗,顿时让我心中的尘埃都消散了,眉头也舒展开来。
那诗句如同谷中花儿在阳光下绽放,清澈如潭底圆月的光辉。
应当欣赏法界的千叶莲花,怎能轻易摘取人间的一支桂花?
我在秦吴漂泊了十多年,至今仍然遗憾没有早些认识这位大师。
注释:
- 高僧:指德高望重的和尚。
- 惠我:赐予我。
- 顿豁:顿时开阔,心境豁然。
- 尘心:指内心的杂念和烦恼。
- 秀似谷中花媚日:形容诗句的美丽,如同山谷中盛开的花朵在阳光下娇艳动人。
- 清如潭底月圆时:形容诗句的清澈,如同潭水底部圆月的光辉。
- 法界:佛教中的一个概念,指一切法的境界和真理。
- 莲千叶:象征着清净与美好。
- 桂一支:指人间的桂花,象征着世俗的美好事物。
- 漂荡秦吴:秦和吴是古代中国的两个地区,诗人漂泊于此,表达了他的游历和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835年-901年),字梦符,号青丘,唐代诗人,生于今陕西省。他以五言绝句和七言诗著称,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脱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本诗是罗隐在接收到高僧赠诗后所作,表达了对高僧智慧的感激与向往,同时流露出对自己漂泊生涯的感慨。诗中蕴含了佛教的哲理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精神追求的渴望。
诗歌鉴赏:
《和禅月大师见赠》是一首表达诗人对高僧的敬仰与感激之情的诗作。诗开头提到“高僧惠我七言诗”,通过这句引入,立刻就将读者的视线聚焦在这位高僧的智慧与诗句的力量上。接着,“顿豁尘心展白眉”展示了经过高僧的启发,诗人内心的烦恼瞬间消散,显示出一种心灵的解脱和宁静。
接下来的两句“秀似谷中花媚日,清如潭底月圆时”则通过鲜明的比喻,描绘了诗句的美丽与清澈。这里用到了自然意象,突出了诗的高雅与纯净,表达了诗人对诗句的由衷赞美。
而“应观法界莲千叶,肯折人间桂一支”,则通过对比,强调了对世俗与超越的思考。诗人认为,真正珍贵的应当是法界的莲花,而不是轻易摘取的一支桂花,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最后两句“漂荡秦吴十馀载,因循犹恨识师迟”则转向个人经历,表达了对自己漂泊生涯的遗憾,感叹未能及时遇见这位智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罗隐对高僧的敬仰、对智慧的渴望及对人生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僧惠我七言诗:高僧赠送给我七言的诗句,表示对智慧的追求。
- 顿豁尘心展白眉:心灵的烦恼瞬间得到开阔与舒展,心境得到提升。
- 秀似谷中花媚日:诗句的美丽就像山谷中的花儿在阳光下盛开一样。
- 清如潭底月圆时:诗句的清澈如同月圆时潭水的清明。
- 应观法界莲千叶:应当欣赏法界的千叶莲花,象征着纯净与智慧。
- 肯折人间桂一支:不应轻易摘取人间的桂花,暗示对世俗荣华的淡泊。
- 漂荡秦吴十馀载:我在秦吴地区漂泊了十多年,表达了游历的辛苦。
- 因循犹恨识师迟:即便如此,我仍然遗憾未能早些认识这位高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诗句比作“谷中花媚日”,增强视觉感受。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形成对比,增加音乐感。
- 象征:莲花象征超脱,桂花象征世俗,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智慧的追求,表达了对高僧的感激,以及对人生漂泊的感慨。通过自然意象的对比,展现了对世俗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僧:象征智慧与精神追求。
- 莲花:象征超脱与纯净。
- 桂花:象征人间的荣华与诱惑。
- 花与月:自然意象,代表美好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僧给了作者什么?
- A. 一首五言诗
- B. 一首七言诗
- C. 一首词
- D. 一幅画
-
诗人感叹自己漂泊了多久?
- A. 五年
- B. 十年
- C. 十馀载
- D. 二十年
-
诗中提到的“法界莲千叶”主要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智慧与纯净
- C. 名声
- D. 权力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花卿》: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赠花卿》:同样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与追求,但更多地集中在个人情感的描绘上。
- 《月夜忆舍弟》:主要表现了思念的情感,关注家庭与亲情,与《和禅月大师见赠》在主题上有所区别。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罗隐研究》